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24日
市政协五届八次常委会议专题议政发言摘登
  发展数字创意产业 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市政协委员、民进驻马店市直支部主委、第十一中学高级教师 赵 孟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取得较好的成效,但在文化数字创意方面与一些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制约着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实施、文化工程建设的推进。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数字创意产业布局不清晰。我市对文化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缺乏战略导向,目标定位不够清晰,规划设计不够到位,项目开发相对分散,产业发展尚未形成集聚效应、质量效益不够凸显。二是文化数字创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我市文化数字创意企业数量偏少,现有企业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够强,对科技创新手段重视和运用程度不够高;缺少数字创意创新综合开发自主平台,项目推进大部分停留在委托开发的低层次合作上,以数字创意企业为核心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联盟、经济实体等推动高层次合作比较少。三是文化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完善。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各方面联动推动文化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工作机制尚不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投融资体系、社会服务保障体系等还不够健全。高端数字创意人才、设计人才、管理人才等匮乏,严重制约我市文化数字创意产业加快发展。
  为此,建议:
  一、以市场力量赋能数字创意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适应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把深入挖掘天中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与推动数字化技术运用结合起来,赋予天中文化更多的创意元素,充分展现天中文化的丰厚底蕴,增强天中文化的感染力、传播力。如古蔡国文化、车舆文化、梁祝文化等都有IP化的潜力,如果能有效利用数字创意技术,对其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以新业态新模式予以展现,不仅能够助推天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激活我市文化市场,带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二、建立完善文化数字创意产业体系。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通过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超高清等技术的应用,改造提升演艺、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培育线上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打造文化数字创意产业链,强化各链条节点数字视听装备技术等研发,软件技术开发,互联网、5G网络的建设、推广与应用等,推动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超高清等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销售等环节的应用,形成完备的文化数字创意产业链。
  三、支持文化数字创意企业创新发展。鼓励文化数字创意企业引进培育高端数字创意设计、运用管理等方面人才,积极搭建科技研发和创新应用平台,鼓励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联合开展项目研发,促进我市数字创意产业加快发展。引导行业企业抢抓和布局元宇宙新赛道,创新云上数字体验,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培育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
  四、构建数字创意产业政策保障体系。加快完善文化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出台扶持政策,强化产业发展引领。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发挥,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产业发展合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文化数字创意企业在项目落地、功能开发、场景应用等方面提供场所、融资、人才等支持,切实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常委、市知识产权维权保护中心主任 陈 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3家、校企共建研发机构131家,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多年保持在25%以上。2023年,全市完成技术合同交易超过40亿元,增速超35%。但我市在创新成果转化运用方面仍存在明显的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创新驱动动力不足,市场交易不够活跃。我市是农业大市,工业基础依然薄弱,产业结构不优,尤其是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数量偏少,不少企业对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高校和科研机构转化能力不强。我市高校、科研院所数量少,研发能力弱,且与市场结合不够紧密。如科研项目立项缺乏市场需求研判、科研活动缺乏与企业有效对接、科技成果市场适应性差等。三是企业承接科技成果存在制约因素。推广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我市企业大多从事传统产业且体量偏小,除承接科技成果的需求不足外,还面临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因素制约,导致科技成果落地转化难。
  为此,建议:
  一、强化政策引导。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和市域经济转型升级布局创新活动,推进科技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聚焦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方向,推动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创新奖励及科技成果赋权制度改革,引导政府资金资源和高校科研力量聚焦市域内企业发展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运用。
  二、强化协同联动。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协同推进机制,鼓励各类主体创建技术市场、科技会展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构及科技成果孵化、科技咨询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开展技术验证和熟化、路演推介、交易撮合等活动,降低企业风险和成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创新成果财产权益。
  三、强化供需对接。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全方位、深层次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搭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信息平台,促进供需双方信息交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校、科研机构探索推行科技创新成果“先用后转”模式,面向企业需求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质量和成果转化水平。
  四、强化资金支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多元化投入保障格局。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落实科创金融政策,扩大科技信贷投放。鼓励保险公司创新产品、优化服务,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提供防范风险保障。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分类科研评价机制,推动科研资源有效配置和协同组织,有效利用现有经费。指导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综合考量转化潜力、商业价值和维护成本,精准分配和使用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建立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循环投入机制,支持科研团队利用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开展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风险分担机制,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 加快培植新质生产力
  市政协常委、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副主任 蔡 磊
  近年来,我市加快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新能源产业整体实力还不够强,效益尚未充分显现。应加强新能源产业发展整体谋划,持续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发展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目前,在驻马店区域内发现的矿种有54种,查明储量矿种15种,其中硅、钼、石墨等矿产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为发展新能源电池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二是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驿城区规划了1200亩新能源项目用地,高新区高效储能产业园、平煤神马驻马店储能产业园、汝南县静脉产业园等园区加快建设运营,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三是拥有一定数量的领军企业。全市拥有河南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河南伏特新能源科技、河南万锂新能源等一大批涉及新能源电池产业的“专精特新”企业。四是具备服务一流的营商环境。市里成立高规格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题分析研究新能源锂电池产业发展,制订新能源电池产业培育工作方案,明确了产业发展总体目标、实践路径。市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发展的十条措施》,从项目建设、设备购置、技术创新、人才补贴等方面给予“真金白银”支持。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产业规模效应还需提升。以新能源电池产业为例,由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引进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配套项目多数处于在建或试产状态,未能形成齐全的上下游产业配套协同,产业链整体仍处于培育发展阶段,规模效应尚未显现。二是科技创新能力还需加强。我市新能源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仍然依赖引进,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高科技、高技术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在科研资金投入、自主研发能力、人才资源支撑等方面还需要持续跟进。三是产业产品结构还需优化。目前,我市新能源产业主要生产新能源电池,产业和产品结构仍然单一,不易形成完整产业体系。
  为此,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推动集群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全力促进产业扩大规模,吸引更多高端、终端新能源企业和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入驻驻马店,形成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态势,全力打造形成全国重要的电池材料供应及电池品种齐全的生产基地。强化产业园区要素保障,引导企业集中入驻,产业集中布局。
  二、创新科技引领,加强人才引育。强化科技创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鼓励和支持新能源企业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建设科技研发、工程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引进高端研发和工程技术人才机制,扩大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人才引育和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三、补链延链强链,丰富产品结构。围绕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战略导向及市场需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更多的上游技术开发、中游产品制造、下游产品应用企业引进到驻马店,打造驻马店全链条新能源产业品牌。如我市新能源电池产业集中在中游产品制造环节,应积极发展上游技术开发,推动上游储能和材料技术更好地应用到新能源电池制造上;重视拓展下游产品应用,引进新能源汽车、电动车、储能等企业,推出更多应用产品,促进新能源电池产业全链条发展、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加强银发经济政策扶持 推动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市政协常委、市慧层教育集团董事长 李超然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在养老服务业方面走到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409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100%;各类养老服务总床位7.5万张,其中护理型床位6.15万张,占比为82%,高出省定目标27个百分点。汝南县可视化健康养老服务平台、驿城区智慧型十五分钟养老服务圈被评为“全国民生示范工程”。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发展较快,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养老服务设施不够完善、功能不够健全,“四同步”落实不到位,智慧养老还处在起步阶段,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体系尚未真正形成;老年助餐服务机制有待完善,社会服务的公益性和运营机构的盈利性尚未找到平衡点;专业人才不足,受多种因素制约队伍不够稳定;财政支持有限,养老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借助“中国药谷”建设,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养老产业融合发展的保障机制需要不断完善。
  为此,建议:
  一、明确方向定位,强化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养老服务体系,加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功能,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合理增加对社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弥补机构经营成本与服务收费之间(服务成本高于收费)的差价,保障养老服务企业可持续运营,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质优价廉的服务。对特殊困难老年人出台具体的就餐补助政策;切实兑现奖励政策,及时足额向养老机构、老年助餐服务机构发放奖补资金。
  二、引入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社区养老服务工作应从行政性经营向市场化经营转变、从事业化管理向企业化管理转变、从非经济实体向经济实体转变、从财政维持向自负盈亏转变,激发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拓宽社区养老服务渠道。灵活制定和实施养老服务开放政策,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养老行业。鼓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根据老年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不同,形成不同档次的有偿服务、低偿服务等,既增加老年人对不同类型和层次养老服务的选择余地,又面向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三、强化人才保障,提高服务质量。支持和引导普通高校、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社会需求增设银发经济相关专业,合理确定老年学、药学、养老服务、健康服务、护理等专业招生规模。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政策红利,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实现人人持证,在国家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资金支持下,在河南省持续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政策引领下,利用政策资金优势,做好养老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打造专业团队。
  四、扩大保险服务,优化融资环境。积极推行实施长护险,切实减轻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费用负担。加强对养老服务项目融资的财政支持,对养老服务项目贷款给予风险补偿、财政贴息、财政奖励等支持政策,通过政府担保基金、政策性担保机构等方式加大信用增进支持力度,帮助金融机构分散风险。
  防治校园欺凌 护航青春成长
  市政协委员、遂平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张卫东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如今年3月发生的河北邯郸某乡镇中学3名学生霸凌同学致死事件,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就我市而言,虽然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严格落实预防措施,但校园欺凌现象依然存在。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管理存在误区。有的学校对防治学生欺凌问题重视不够,对学生欺凌苗头敏感性不强。有的学校把学生欺凌当作应激事件处理,甚至隐报瞒报。二是依法防治基础不牢固。我国尚未出台专门针对学生欺凌的法律,现行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对学生欺凌并未作出明确且实用性强的规制,导致一些欺凌者虽然造成严重社会危害,但难对其施以有效惩罚。三是思想道德教育有待加强。很多学校尚未建立常态化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部分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心理问题突出、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不足。
  为此,建议:
  一、坚持防治并重。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坚决整治学校对学生欺凌问题不重视、落实防治措施不到位和欺凌事件隐报瞒报等问题。健全检察官、法官、辖区公安民警、律师兼任法治副校长等机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开展警示教育。将校园监控纳入公安“天网”系统,实施“天网”+“平安校园”创建工程。加快出台学校防治学生欺凌干预、核查、判定工作指引,指导分级处理学生欺凌事件。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引导学生科学化解不良情绪,消除暴力倾向。
  二、强化司法保障。加快推进反学生欺凌专项立法,明确学校、家庭及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细化学生欺凌行为的认定标准和相应法律责任。加快解决少年司法领域未成年人保护和未成年人刑事惩戒之间关系界定机制不健全、司法解释缺失等问题,把网络暴力、网络欺凌等纳入学生欺凌惩治和司法规制范围。完善校园欺凌民事救济机制,制定未成年人精神损害赔偿适用标准,在民事案件审理中引入心理健康评估机制。
  三、推进多方共治。公安机关与学校联合建立学生欺凌排查机制,加强家校互动。压实家长主体责任,强化家长监护与教管责任。拓展防治学生欺凌外延,推动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同频共振,法律、教育、监管、制度同向发力,公安、社区、学校、监护人之间紧密联动,建立校园、社区全覆盖的学生欺凌预警、巡逻、教育、管控机制。建立青少年欺凌举报与救助中心,推动学生欺凌早期识别、早期防治。
  四、关注后续处理。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要重视做好学生欺凌事件的后续处理工作,对当事学生进行追踪观察和教育疏导,对遭受欺凌学生及其家长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特别是要让欺凌施加者的监护人认识到学生所犯错误的严重性,切实履行教育监管责任。政府相关部门应重视对欺凌行为的整治工作,通过专业的学校或机构来实施。
  五、健全长效机制。健全宣传引导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避免欺凌行为发生。健全专业培训机制,对教育行政干部、校长及教职工等人员进行防欺凌培训。健全考核评比机制,把学生欺凌治理工作作为文明校园的评价依据,纳入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学校负责人、班主任的年度考评事项。健全监督问责机制,明确教育督导部门的责任,对失职人员实施严肃问责。
  加快推进城市住宅小区充电桩建设
  市政协委员、新蔡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张 辉
  新能源车辆产业发展与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但与之相配套的充电桩建设明显滞后,给消费者使用新能源电动车辆带来很大困扰。目前,城区住宅小区电动车充电难问题日益突出,尽快妥善解决电动车充电问题成为人民群众所期所盼。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充电设施数量不足。城市住宅小区充电设施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早年建成小区未配建负荷较高的充电桩,公共充电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商业区、停车场等城市核心区域。二是充电设施建设难度大。部分城市新建成大型住宅小区在规划建设时,未建充电设施,需重新规划建设。城市棚户区、老旧小区配建充电设施难度大。三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有的小区存在私拉电线,在公共走道、楼梯间等公共区域停放电动车或充电等问题,极易引起火灾事故。四是运维不及时和收费不合理。部分小区对充电设施的维护不到位,一些充电桩损坏或出现故障后不能得到及时维修。五是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各类电动车包括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投放数量剧增,目前政府对运维管理服务职能尚不清晰,部门责任尚不明确,导致监管不够到位、充电需求不能满足。
  为此,建议:
  一、加强统一规划,优化建设布局。根据我市电动汽车发展阶段和应用特点,统筹考虑、适度超前编制充电设施专项规划,加强与城市道路、土地、电力、公共停车场等规划的衔接,注重与交通、市政、电力等公共资源协同,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空间布局,确保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电动交通工具充电需求。
  二、明确部门职能,搞好服务管理。依托我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发改、住建、消防、自然资源、电力、街道等部门协同配合,加快推进全市充电设施建设,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针对无物业管理的小区由社区牵头协调,采取业主委员会动员群众自筹自建自管或引入运营商投资建设运营的模式建设管理小区充电设施。
  三、加快建设进度,完善充电网络。新建住宅小区和改造老旧小区,要将充电设施建设纳入工程计划,与其他建设工程同步施工、同步交付。充电设施不足或现有充电设施不满足消防安全要求的住宅小区,由属地街道作为实施主体负责改造工作。受空间限制的住宅小区由属地街道组织相关部门会商,利用小区周边有条件的公共场所配建公用充电设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采用自建或他建等模式,在所属或所管理的停车位建设标准化专用充电设施。
  四、推动系统治理,加强运营监管。相关职能部门要扎实开展电动车停放及充电设施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全面排查和整治各类风险隐患。指导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加强小区充电设施及其设置场所运营管理,加强日常消防安全检查。开展充电设施运行维护企业不规范收费行为整治工作,实现企业(物业)清清楚楚标价、居民明明白白消费。
  五、搞好电网改造,加强电力保障。将充电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纳入配电网专项规划,切实搞好充电设施电力保障。电网企业加强充电设施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提供配套电网接入与供电服务,切实做到“充电设施建设、电网保障先行”,确保电力供应满足充电设施运营需求;完善供电服务保障,优化用电报装流程,加强电网和配套设施设备维护,确保电力供应顺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