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8日
我市科技创新工作“成绩单”可圈可点
科技赋能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本报记者 周 由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由64.8%提高到81.9%,居全省第三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16%以上,稳居全省先进位次;全市累计新增省级“瞪羚”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11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654家,较三年前均实现翻番……
  在日前召开的全市科技大会上,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字集中呈现着三年多来全市上下下大力气推动科技创新、全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的生动实践。
  三年来,我市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将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摆在“十大战略”之首,将“强科技支撑”纳入“593460”发力方向,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创新发展“成绩单”。
  ——科技研发投入持续增长。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重点支出优先保障,财政科技专项经费从3570万元增加至1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从14亿元提升至31亿元。
  ——高端研发平台建设实现突破。黄河实验室坝道工程医院中试基地、河南省地下工程中试基地、天方药业化学原料药中试基地、“中国药谷”(驻马店)研究院建成投用,省医学科学院驻马店基地揭牌运行……近三年来,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平台13个,新增各类省级创新平台96个,总数达292个,数量创历史新高,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注入了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人才加速汇聚。“院士经济”带动效应凸显,目前全市拥有院士工作站2个、中原学者工作站8个,累计柔性引进院士31名、中原学者11名、博士443名;同时,以院士领衔培育人才团队、驱动科技创新、提升产业能级,辐射培养平舆县防水、泌阳县夏南牛和食用菌、正阳县花生、遂平县食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技能人才60多万人。
  ——科技研发创新成果显著。三年来,全市启动实施市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专项35项,青年创新人才专项25项,“中国药谷”研究院专项,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涌现一批新产品、新技术。其中,超薄锂电隔膜、复合材料制动鼓、建筑防水防护、智能杆塔等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前列;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品种选育水平全省领先。
  如何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答案藏在这五个“聚焦”之中。
  聚焦科技引领,壮大创新主体,加快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产业链上中下游有效衔接的融通创新格局;聚焦资源集聚,提升平台能级,紧密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方向、竞争能力、人才梯队建设,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发展;聚焦转移转化,加强成果应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聚焦筑牢支撑,建强人才队伍,坚持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聚焦活力释放,优化创新生态,不断厚植创新土壤。
  创新的种子已经播撒,创新的激情正在升腾。下一步,我市将保持战略定力,紧抓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不放松,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久久为功,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汇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