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10日
聚移风易俗之力 铸乡村振兴之魂
  本报记者 许 静
  近年来,西平县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坚持守正创新,弘扬良好风尚,一个个有力举措破除陈规陋习,一项项重大部署厚植新风正气,淳朴清朗、向上向善的文明新风激荡在西平大地广袤的田野上,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洋溢在80万西平父老乡亲幸福的笑脸上。
  乡容乡貌焕然一新
  “以前办事,人们图排场、讲阔气,为了撑门面即便超出了家庭承受能力,也不愿意降低标准,以至于形成攀比之风。现在有了红白理事会,村民花得少、办得省心,里子、面子都有了。”盆尧镇陈庄村党支部书记陈筼说。
  “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近年来,西平县正确引导整治婚丧大操大办、人情攀比、铺张浪费等陋习,深化和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全方位确立治不良风俗之决心,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之“钙”,全力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
  西平县连续举行了两届集体婚礼,避免了大操大办,减少了铺张浪费。在很多地方,婚前少彩礼和零彩礼现象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蔚然成风。该县运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厚植新风正气,婚嫁彩礼负担明显减轻。
  “以前村子里办酒席的攀比之风盛行。一场酒席办下来,不仅浪费食物,而且掏空了村民口袋,大家心里都不是滋味。移风易俗村规民约出台后,许多村民红白事不再大操大办了,围桌吃饭也都准备了打包袋,吃不完的打包带走,避免了浪费。”专探乡赵寺村党支部书记赵雅雅说。
  婚丧嫁娶不应该成为人情的枷锁。专探乡、师灵镇、宋集镇都成立了村民大食堂,不攀比、不浪费已成为基本价值取向。
  农村风气更加清明,农村小院更加和谐,人和人交往更加宽容礼让……点点滴滴的变化,让西平县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这是一个会‘说话’的超市,谁做得好、做得差,群众心里都有数。”宋集镇村民纷纷点赞当地推出的“道德超市”。为形成移风易俗长效机制,西平县不断深化和升级“道德超市”功能,把移风易俗列为道德积分的重要内容。宋集镇“道德超市”里,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低彩礼、零彩礼等行为被写入“积分存折”,各类生活用品明码标价,激励群众以“德”换“得”,实现乡风文明量化。
  “分值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在‘道德超市’中兑换相应物品。东西虽然不贵重,但对群众的激励很大。”宋集镇崔庄村红白事志愿服务队队长说。
  统筹谋划成效显著
  西平县设立了解决乡风庸俗化问题专班,实行县四个班子包乡、乡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片、党员代表包户五级联动,一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在西平县快速形成。
  西平县还开展了“晒出最美全家福”“写家训、挂中堂、扬家风”“移风易俗春联进万家”等上千场文明实践活动;培育了“饺子宴”“孝善敬老节”“长寿宴”“孝文化”“爱心粥屋”等志愿服务项目;成立了公益红娘协会,连续6年举办了“鹊桥会”公益相亲活动,为适龄青年搭建了交友平台。该县将移风易俗和治理高价彩礼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年度目标考核,并与党建和意识形态专项考核结合起来,每季度进行督导检查,挖掘先进、推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