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宋超喜
在我市有这样一个村:适销对路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和市场前景广阔的加工业,在村里次第开花、拔节生长。
因产业兴旺,这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长,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在10%左右。
这个村,就是河南省社会保险中心(以下简称省社保中心)定点帮扶的新蔡县栎城乡张庙村。
引来留住“能人”做大做强特色种植产业
张庙村毗邻新蔡县城,与县城之间有一条小洪河相隔,张庙大桥将这个村庄与县城连接起来。
近日,笔者看到张庙大桥的北侧路边有一个葡萄园。葡萄园里,10多位村民正忙着用剪子给藤蔓上一串串玛瑙似的葡萄疏果。
葡萄园负责人名叫陈文兵,信阳人,是张庙村引来的特色种植“能人”。据陈文兵介绍,葡萄园面积40亩,种植有“金手指”“蓝宝石”“阳光玫瑰”等优质品种。尤其是“蓝宝石”葡萄,外皮呈蓝黑色,果粒呈椭圆状,皮薄,果肉鲜嫩多汁、无籽无核、清甜可口。
“我是2018年来这儿流转土地种葡萄的。在这儿种葡萄,遇到啥难处,村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就立马出面帮助解决。”陈文兵说,去年9月下旬的一天,天气预报第2天有大暴雨,地里成熟的葡萄需要立马采摘下来放进冷库,不然就会烂在地里。驻村第一书记殷松接到他的求助电话后,立马组织了八九十位乡亲前来帮忙,采摘、装车、搬运……硬是赶在下雨前把这批成熟的果子抢收进了冷库。
自2015年以来,省社保中心已先后派出四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殷松是张庙村第四任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队队长。“我的葡萄园是省社保中心定点帮扶基地。省社保中心不但从资金上给予帮扶,还帮助销售。”陈文兵说,“张庙村地好人好,我将继续扩大葡萄种植规模。”
“一个‘能人’带一片。”殷松告诉笔者,陈文兵到张庙村种葡萄,带动了该村的特色种植业发展,每到卖葡萄时节,张庙大桥两边像集市一样热闹。“陈文兵是张庙村引进的‘能人’,村里在着力培育、扶持更多这样的‘能人’。”殷松说。
瞄准开拓大市场做新做活特色养殖产业
“我们村养殖的锦鲤是订单式销售,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的批发市场。”殷松介绍,如今,张庙村的锦鲤养殖大户已由过去的1家发展到3家。
笔者与殷松一起来到锦鲤养殖大户韩起的养殖塘,韩起老远就迎了上来,紧握住殷松的手拉家常。
“殷书记一有空儿就来了解养殖塘的情况,问养殖过程中有啥需要帮忙的。”韩起说。在他们的帮助下,张庙村的锦鲤养殖产业越做越大。
脚踏“一亩三分地”做“有根儿”的加工业
2022年10月,殷松任张庙村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队队长。驻村后,他通过2个多月逐户走访熟悉了村情,对如何促进扶贫产业优化升级,思路逐渐清晰起来:村里上项目、做企业,必须脚踏“一亩三分地”“有根儿”。“一亩三分地”,就是张庙村的村情;“有根儿”,就是必须吸引村民共同参与,与农户的增收相关联。
去年,殷松为张庙村引进一个中药材加工项目,用省派第一书记项目资金建起了800平方米的标准化中药材加工车间。
“现在车间里加工的是半枝莲,马上薄荷到了收割季就要开始加工薄荷,7月到10月加工紫苏,到了冬季加工地黄。”在中药材加工车间,负责人赵玉龙告诉笔者,他们做的是初加工中药材,全部销往浙江的药企,是订单生产,销路不愁。
笔者在张庙村走访时看到,这里的加工车间呈现一派忙碌、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坤达服装厂加工一次性表演服饰,在该服装厂务工的村民经常加班加点赶订单;香包厂给浙江义乌批发市场做小香包,村民到厂里领取原材料,在家里就可以手工缝制产品,做工、顾家“两不误”……
种植加工齐头并进强村产业次第开花、拔节生长
在省社保中心持之以恒、强有力的帮扶下,张庙村的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种植集聚区现有40亩优质葡萄园、20亩红颜草莓园、20亩猕猴桃园、10亩黄桃园;养殖集聚区规模养殖锦鲤、小龙虾、小黄鱼占地120亩;农产品加工及轻工业集聚区除中药材加工车间、坤达服装厂、香包厂外,还有一座370平方米的现代化冷库。
殷松表示,张庙村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落实责任、创新措施、多重发力,以更加昂扬的精神面貌开启乡村振兴工作。五彩斑斓的晚霞落在桥下的水面上,构成了一幅醉人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