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永奇 通讯员 白贺阳
“中心糖甜度20.3,周边糖甜度17.3。”测验结果一出,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叹不已:“这破纪录了。再测测别的。”近日,在上蔡县五龙镇召开的“设施西瓜、甜瓜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现场观摩会上,省农科院的农业技术专家品尝了五龙镇惠龙瓜果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西瓜、甜瓜新品种后连连称赞,“口感酥脆,水分多且甜味高,今年的西瓜和甜瓜真好。”
在观摩会上,省农科院和县农业农村局、农技站、质检站的专家实地观摩了合作社示范“美都”“雪彤 8号”等西瓜、甜瓜新品种的田间长势情况,并对优良品种和多层覆盖、肥水一体化、生物有机肥应用、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高效栽培技术的实施效果进行了现场鉴评。
最终,专家组一致认定,2024年,惠龙瓜果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西瓜中心糖、边糖平均甜度为13.1、11.7,甜瓜中心糖、边糖的平均甜度为19.4、16.7,摘得2024年西瓜、甜瓜的桂冠。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
惠龙瓜果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明凯听到测量结果后,嘴角微微上扬,学习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让他终获成功。
虽然张明凯学的是机械设计,但是他几年前大学毕业后,就喜欢钻研瓜果蔬菜种植,尤其是新奇的、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看到他这么上心,父亲张小楼便从下苗到铺地膜、施肥技巧到病虫害防治,一步一步将经验全部传授给他。
第一年种瓜就挣了3万多元,但尝到甜头的张明凯并不满足于现状。平常除了瓜棚管理,他还喜欢到处跑,看人家种的什么、怎么种的、能赚多少。虽说一门心思想做大做强,但张明凯并不盲目自信,他觉得自己需要继续“修炼”。
“想做大做强,不能死守土方法,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说干就干,张明凯联系了省农科院西瓜、甜瓜研究室主任赵卫星,向他请教学习,并多次去郑州市参加省农科院组织的专项培训。在1年多的学习中,张明凯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许多新的理论、模式,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升级。
张明凯果断扩大规模,修建了30个大棚,按照学到的技术开始科学种瓜。在选品种方面,他放弃售价高但容易崩裂的“8424”,选择售价较低、容易运输的“美都”;在育苗方面,他直接购买省农科院育好的瓜苗,规划好株间距合理密植,便于后期提高光合作用继而达到增甜的效果;用专业的测温仪测量积温,采用绿色环控,解决瓜果表皮农药残留问题。
每到作物生长的关键时间节点,省农科院的赵卫星、县农业局的谢卫华等农技专家都会带着技术员来做技术指导,确保瓜果的产量和甜度。
经过张明凯的精心照料,今年的西瓜不仅产量高,而且切开后红瓤汁多、口感酥脆。尤其是在甜度方面,惠龙瓜果蔬菜种植合作社的西瓜一举拿下两个冠军,再次成为热点话题。
“很多人不明白我为什么坚持回家做农业,我认为未来农村发展空间巨大。”张明凯算了一笔账,“根据西瓜每斤1元、甜瓜每斤2元的市场价计算,一个西瓜棚一季能赚7000多元、甜瓜棚能赚6000多元。30个大棚一季至少能赚20万元。种完西瓜、甜瓜还能再种一季蔬菜,这又是一笔收入。单单就这30个大棚,一年下来,轻轻松松进账30多万元。所以,有这么好的技术和品种,怎么能不干。”
依托不断迭代更新的技术和品种,五龙镇的西瓜、甜瓜产业向上发展、势头昂扬。五龙镇西瓜、甜瓜种植面积5000亩,大棚数量超过7000个,产值超过5000万元,为上万名群众提供了临时就业岗位,带动近千户农户致富。
近年来,上蔡县积极与省农科院对接,以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为契机和依托,专注各种蔬菜瓜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推动新技术支撑“新农人”成“兴农人”,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一村一品”,通过壮大镇、村集体经济,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科技兴农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