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 静
眼下,号称“中原粮仓”的西平县108万亩小麦已颗粒归仓。为抢抓有利时机,该县立足“早”字、突出“快”字、狠抓“好”字,夏收、夏管、夏种“三位一体”同步进行,统筹兼顾、环环相扣。
“全国小麦看河南,优质小麦看西平。”在洪河水的滋养下,西平县一派好“丰”光,绘出农业好“丰”景。
作为产粮大县,西平县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坚持科技赋能,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奋力在打造乡村振兴西平样板中积极探索、走在前列。
打造高标准农田的“西平模式”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让农民受益,还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
种好“中国粮食”,端好“中国饭碗”,西平县为何能一直交出“粮食丰收答卷”?
西平县创新建立的“融资、建设、运营、管护”四位一体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稳基础、增产能,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增”,高标准农田稳产、增产的效果得以体现。
西平县把最强力量、最优资源汇聚到粮食生产上来,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挥部,有力推动了工作落实。
西平县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把指挥部建在地头上,县、乡镇同步建立工作台账,做到“一天两碰头,问题不过夜”,推动各项工作具体化项目化。
这一“西平模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特别是西平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被评为“省优秀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更是充分体现了“西平模式”对于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示范探索意义。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关键之年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主要突出抓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其中推动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五良”融合共促是关键。其中,良种方面,西平县与河南省农科院、隆平高科合作,围绕“种业振兴+产业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西平小麦”;良法方面,西平县的高标准农田均配套建设智慧农业服务中心,打造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做到气象、水质、墒情、苗情“一屏统揽、一键管控”。
小麦丰收背后的科技支撑
丰收离不开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为农业大县,西平县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农业的科技创新和装备更新,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机械设备,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水平,为丰产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动“粮田”变“良田”。西平县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导向和要求,贯彻落实到农业全产业链过程中,也成了“西平模式”的最大亮点和特色所在。随着科技进步,农业生产也变得更加智能化和现代化,传统文化和现代农业在这里完成了深度融合,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夯实粮食生产的安全责任
近年来,西平县从规模种植、农产品加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聚焦“农头工尾”“粮头食尾”打造小麦全产业链,做强小麦文章的谋篇布局,走出了一条依托小麦主导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道路。以今三麦食品等企业为重点,培育现代化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打造国内餐饮食材中央厨房工厂基地,推动“大粮仓”迈向“大餐桌”,做大做强长寿食品大文章。
西平县做好“小麦”全产业链发展文章,2018年,“西平小麦”荣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2019年,荣登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名录,叫响了“西平小麦”的国字号品牌。
好麦出好粉,好粉出好品。推动品牌落地,打造爆款产品,西平县最“豪横”的土特产——“西平小麦”当之无愧。在西平县,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11家。以此为依托,小麦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成了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以小麦为原料的西平焦馍、西平烙馍、西平馓子也声名在外,远销全国。当下,西平县正在加快从“粮仓”到“厨房”再到“餐桌”的粮食全产业链布局,放大优势、突出亮点,做大做强小麦产业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打造和美乡村的如画“丰”景
西平县将高标准农田与美丽乡村一体规划、一体建设,高标准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推崇地域特色文化、培育文明乡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打造中原民居特色小镇以及乡村旅游示范村。
在老王坡麦田,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麦香,金色的麦浪散发着丰收的喜悦,伴随着机器轰鸣声,一台台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切割、脱粒一气呵成,一幅美丽乡村振兴的丰收画卷尽收眼底。
“村在田里,田在村里。”老王坡管委会顾庙村被评为“河南省康养旅游示范村”。从建设种植基地,到农业休闲、乡村旅游,打造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
西平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西平小麦”久负盛名的原因多多,离不开西平干群匠心精神的精深耕种——“粮”心种好麦、“仁”铸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