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30日
麦苗青青

□ 刘中海


  麦苗青青,像绿色的海。
  三秋时节,是农村最繁忙的季节。焦芝麻炸豆,忙过这忙那,一刻也闲不住。刚把玉米棵子撂倒,这边还要出红薯。乡亲们的笑脸告诉我,劳累也是快乐的。
  空旷的田野里,一台台大型拖拉机吼叫着、奔跑着,犁铧闪着刺眼的光。深翻的泥土黑油油的,秋风吹来,散发出阵阵芳香。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跟土地打交道,从没有走出过豫南大平原。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为生产队养马、养牛,把马、牛养得膘肥体壮、干干净净。父亲是远近闻名的车把式,长鞭一甩,啪,啪,啪!马车平稳而飞快地奔跑。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就是一个大忙人,赶马车、拉庄稼、送粪、犁地、耩麦,样样精通。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老家分了地,父亲干劲儿更大了。他能根据天气、墒情、土质、肥力把小麦的种植时间、种子的数量、背垄的宽窄拿捏得十分准确。尤其是他对农谚的记忆与理解,更是让人惊异。
  十几岁开始,父亲下地种麦便带上我。父亲想,有了自己的土地,更要当个好农民。第一次跟着父亲种麦就听了不少有趣的农谚,学到不少东西。什么“粪是庄稼宝,缺它长不好”“底粪麦子苗粪谷”“底墒一层粪,麦子长得顺”“粪肥种麦,收成不坏;粪多多收,粪少少收”等。父亲说的一大堆关于农家肥的农谚,把我听得一愣一愣的,感觉非常有趣,记忆犹新。
  每年,父亲都会积累很多土杂肥。夏季,把猪屎粪、鸡屎粪、草木灰、枯枝败叶掺杂在一起,泼上大粪,拢成长方体或是圆锥体,再用一块破旧的塑料布盖在上面,捂上一个月。父亲说,这叫土法沤制肥料,种麦时当做底肥,小麦出苗齐、长势好,分蘖多、穗头大。“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每到秋季种麦前,我和父亲就往地里送粪。一车粪有千把斤,父亲的肩膀往往被盘绳勒出深深的沟痕,那辆破旧的架子车也被压得吱扭吱扭叫唤。
  父亲说,种麦有大学问。“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农谚。说明小麦种植时间要在寒露之后、霜降之前,又补充道“寒露到霜降,种麦莫慌张;霜降到立冬,种麦莫放松”。如果天气打扰,下雨什么的,霜降时候麦子种不上,在立冬之前一定想方设法也要种上,就是撒乱苗也要种上,立冬之后就种不上了。仔细想想,也确实有道理。
  父亲是耩麦高手,那时种麦还是人力耧播。父亲是全生产队出了名的摇耧手,能准确把握小麦播种深浅和下种多少,麦垄笔直,似木工的墨线。他经常对我说,只要把老祖宗留下的农谚记好,在心里好好揣摩,没啥秘诀,耩麦时要牢记“二指浅,四指深,种麦三指正得劲”这句农谚。小麦播种深度最好在三指左右,也就是三至五公分。农谚说的“稀豆稠麦,收成不坏;稀麦稠豆,没啥收头”“早麦宜稀,晚麦宜密;肥田宜稀,瘦田宜密;高株宜稀,矮株宜密;良种宜稀,陈种宜密”就是这个道理。
  生产队解散的时候,我家分了一头牛,父亲跟牲口打了半辈子交道,对牛感情很深,像爱惜自己的孩子一样。吃罢饭之后就给牛刷洗毛发,逮隐藏在毛发根处的虱子。夏天的时候,父亲会把牛拴在大树底下,拿个芭蕉扇,呼扇呼扇驱赶牛虻,或牵到池塘边,给牛洗澡。耩麦前,父亲还会给牛槽里添加大麦,说是给牛增加营养好干活儿。每次犁地耩麦,父亲都心疼牛,生怕累坏了。那次去耩麦,刚刚耩完一亩,父亲就让牛歇着,让我、母亲,还有弟弟、妹妹拉稍。
  麦耩了十多天,父亲喊我到地里看看麦苗出的啥样。我说,麦苗出来了吗?父亲出口一句“七宿麦子八宿谷,十二宿上看秫秫;麦种十三天,必定见绿尖”,我一愣,这也有农谚,父亲说,农村活儿不用学,这农谚不是告诉我们了吗?小麦一般七至十三天出苗,今年墒情好,估计麦子应该出全苗了。
  出庄望去,田野里一片鹅黄,我家的麦地里麦苗青青。父亲的脸上挂满笑容。我分明看到,这笑容里满含父亲的期望。
  而今,再也不用牛、马犁地,再也不用拉耧耩麦。农村的牲口越来越少,村庄里很难再听到牛、马、驴等牲口的叫声,而耩麦的耧,也送进了村史馆。
  望着绿油油的麦田,我分明看到父亲就站在麦田的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