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29日
马慧敏 让青春在农村大地上闪光
通讯员 朱合顺
  日前,走访汝南县老君庙镇老胡庄村马德立家庭农场负责人马慧敏时,见到了这样一组数字。2023年,在遭受水灾的情况下农场向市场提供小麦60多万斤、玉米18万斤、大豆12万斤、花生2万斤,销售生猪5000头、品种鸡肉2.4万斤、鸡蛋18万枚,带动就业50人。从这一组数字中看到了大学生创业的轨迹和乡村振兴的希望。
  

践行初心,砥砺奋进


  马慧敏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庄稼人,尽管家境贫寒,父母还是含辛茹苦地供她们读书。马慧敏在选择专业时,听从了母亲的建议,选择了农学专业。聪慧的马慧敏理解母亲的苦心,暗下决心,要为父母争光、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2016年,取得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证书的马慧敏与爱人谢鹏飞信心满满地回到家乡创办了马德立家庭农场,并动员姐姐、姐夫回乡创业。创业是艰辛的,夏季马慧敏忍受着热浪,蹲在田野里观察植物生长;冬季蹲在牛棚里观察牛的生长情况,尤其是在母牛生产的日子里,需要昼夜守在牛棚里,手脚冻裂、眼睛熬得红肿是常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引进的5头品种牛,经过1年多的精心喂养,已发展到16头,其中12头母牛都已怀孕,养殖的品种鸡规模效益也连年攀升。每当看到这些,她心里都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快乐。

 

振兴农业,科技助力


  在实践中马慧敏体会到,搞好农业建设仅凭满腔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在科技兴农上做文章。为此,她请农业专家到田间对土地进行“把脉问诊”,寻求粮食增产良策。根据土壤现状,从使用普通肥料转向使用含腐殖酸、锌腐酸的有机肥料,并补充微量元素硼、钼、钙。同时,马慧敏分别和袁隆平研发团队中博惠科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百亩土壤改良剂项目合同,河南省天中种子有限公司签订百亩种子试验田合同,这些项目实施后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改变传统耕种模式,实施科学种植新方法。在小麦播种上,马慧敏按照专家建议,变南北方向播种为东南斜8度方向,中间每隔10米左右留通风带,这样播种通风透光,每天可延长两个小时光照期,亩均增产小麦100斤。在玉米种植上,由传统的均播变为宽窄行滴灌种植,每亩增产300斤。
  

种养结合,解决难题


  农业增收的难题是土地,解决土地问题的关键是肥料。马慧敏看到不少村民种的花生、大豆大面积枯死,究其原因是施肥不合理、重茬种植、土地板结。她想了很多办法,但由于有机肥料数量不足,土壤板结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改良土壤板结的根本出路是种养结合。自家建的两个养殖场都在外地,往家运有机肥料成本过高,迁移养殖场迫在眉睫。
  经过不懈努力,马慧敏与一家闲置养殖场签订10年租赁合同,投资15万元对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将在外地的养殖场迁移到家乡,创办了汝南县瑞文养殖场。养殖场占地面积15亩,猪舍10栋,可存栏母猪200头,年出栏生猪5000头。特别是对沼气池进行改造后,沼气池不仅可以产生沼气作为能源使用,还可以将猪粪等有机废料转化为有机肥料。这些有机肥料是改良土壤的关键,助力农作物增长增效。同时,沼气也可以供给周边居民或企业,解决其做饭、取暖、照明等问题,一举多得。
  经过8年打拼,马慧敏成为远近闻名的乡村致富能手。“自己的理想有三个目标,一是实现流转土地1000亩,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二是实现无公害粮食种植,凡是马德立家庭农场的粮食作物,不施化肥,不用农药,全部使用有机肥,达到国家标准,为国家提供优质粮油;三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创立品牌,实现带动100人就业,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谈到今后的打算,马慧敏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