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26日
市农科院创新驱动续写强农新华章
本报记者 陈 司 通讯员 孙联合
  2023年审鉴定农作物新品种13个,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省科技厅科学技术奖1项、省农科系统科技成果奖5项,首次实现了省部级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大满贯;
  中原学者工作站、河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相继落户该院,省、市科技特派员和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顺利实施;
  从1963年成立至今,全院已发展成为拥有14个研究所、31个科研平台(其中6个国家体系综合站、1个中原学者工作站、3个省体系综合站,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在业内具有较强实力的地方农业科研机构。
  在日前召开的2024年度全省农业科研工作会议上,驻马店市农科院荣获2021~2023年度河南省农科系统先进单位,各项工作持续保持全省农科系统第一方阵。在表彰大会上,市农科院党组书记江海松的典型发言迎来众多同行的艳羡目光和热烈掌声。
  硕果盈枝、收获满满。这是该院事业发展史上的新辉煌,也是全体科研人员根植天中沃土、不懈艰辛探索心血智慧的结晶。
  突出主业主责 加快科技创新
  地处黄淮平原的驻马店是农业大市,有耕地1300多万亩,常年粮食产量160亿斤以上,是国家、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素有“中原粮仓、中州油库、芝麻王国”的美誉。
  着眼为驻马店“国际农都”“中国药谷”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动力、智力支持,2023年,市农科院突出主业主责,通过联合攻关、项目争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措施加快科技创新,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
  加强科技攻关,培育关键技术。该院与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加强合作,协同攻关,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取得新突破。2023年承担实施科研课题48项,有13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登记,选育出68个有苗头新品系参加各级试验。与陈剑平院士合作开展小麦土传病毒病系统研究,建立了病害绿色防控技术体系。联合中油所、平舆县农科站等单位组成技术攻关小组,成功研发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食用菌研究所采用单孢杂交等育种技术,选育出平菇新品种驻研1号、驻研2号,构建了平菇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大麦课题组育成的驻大麦系列新品种丰产性、抗倒性和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加强项目管理,提升经费保障。2023年,该院争取国家、省、市科研创新类项目5项、示范推广类项目18项,多个平台项目获批建设、立项、实施实现零突破。其中,驻豆19被纳入2023年中央财政重大品种推广补助试点项目,抗病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推广获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大豆和玉米课题分别获市重大科技创新示范专项。承担的省重大科技专项“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驻花6号选育与技术推广应用”项目顺利通过结项验收。6个国家站工作进展顺利,3个省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接续运行,进一步夯实科研根基。
  加强人才培养,充实创新力量。2023年,该院通过事业单位重塑性机构改革,新增专项人才编制30名,新增中药材、农产品加工等4个研究所。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3人获市青年科技奖,1人获市自然科学奖,1人荣获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选派1名博士到中国农科院跟班学习。目前,该院高级职称占比63.2%,硕士博士占比48.8%。
  加强平台建设,夯实创新基础。2023年,该院获批高油酸花生种质资源创制中原学者工作站。高质量实施李培武院士团队的“花生高产田ARC提质固氮减肥试验”示范工作,与陈剑平院士团队围绕“小麦土传黄花叶病病理与传播机理研究”开展合作攻关。成功申报省茄科作物和大麦新种质创制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大麦种质创制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大宗类食用菌种质改良与栽培工程研究中心。2023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第三届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上,该院被授予中国农科院小麦产业专家团驻马店工作站。
  加强示范推广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
  以增添生态含绿量、品种含新量,撬动市场含金量为目标,市农科院聚焦农业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全链条科技支撑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市乡村振兴。
  院地企合作全面加强。该院与驿城区合作共建我市第一家“科技小院”,为该区萝卜特色产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与泌阳县大地菌业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助力食用菌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产品品牌化发展。与河南农有王农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农机农艺融合发展产学研用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力度。
  成果转化和示范推广取得新成效。驻麦762、驻豆26等10个新品种生产经营权成功对外转让。大豆新品种驻豆19入选2023年河南省主导品种,10个新品种入选全市2023年主导品种,5项栽培技术入选2023年全市主推技术。驻字号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在陕西、安徽、江苏、湖北、河南等适宜种植地区推广面积420万亩。
  综合试验站服务能力全面提升。2023年,该院承担的9个国家、省体系综合试验站,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己任,以科技赋能为抓手,密切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引进体系内专家最新品种和技术,切实做好年度计划和任务组织实施,有力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家一线服务成效更凸显。采取首席专家+骨干专家模式,优化成立9支三农专家服务队,30多名农业专家下沉全市各地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服务1000多次,解决技术难题58项,培养技术骨干500多人,培训农民5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万多份,服务带动农作物种植面积100多万亩。
  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围绕全市小麦、大麦、大豆、食用菌、蔬菜生产,该院19名省、市科技特派员共引进新品种、新技术58个,安排试验并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9个、面积3000多亩,组织现场技术指导和讲座106场次、培训20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多份。
  勇攀新高峰,再创新佳绩。谈到今后的工作,江海松信心满怀:“我们将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坚持将科技创新放在首要位置,发挥区域农业科研领域‘最强大脑’职能作用,努力为全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