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付建强
一座座日光温棚,各种蔬菜、水果、中药材满目青翠、生机盎然;一个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道路平坦整洁、民宿错落有致;一座座乡村车间,机器轰鸣,忙碌的村民在生产岗位上赶制订单产品……暮春时节,雨生百谷、万物并秀,行走在天中广袤的乡村沃野,一幅幅和谐美好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铺展。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我市锚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严守粮食安全、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在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上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
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
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目前已新建高标准农田90.72万亩,累计建成1033.4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3.8%。2023年,科学应对天气的不利影响,粮食总产达156.55亿斤,仍处历史高位;肉、蛋、奶产量分别达85.4万吨、33万吨、22万吨,位居全省第一、第五、第一;恒都10万吨牛肉精深加工、君乐宝二期乳品加工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被评为河南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蔬菜产量461.3万吨、食用菌产量80万吨、水产品产量12.7万吨,均居全省前列。
守牢底线防返贫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我市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狠抓稳岗就业、产业发展、消费帮扶等任务落实。2023年,新纳入防返贫监测对象13762人,累计8.92万人,精准帮扶4.03万人消除返贫风险;实施产业帮扶项目923个,实现脱贫人口稳定就业21.5万人,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额225.9亿元;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学率和脱贫人口及困难群众基本医疗保障参保率、标识率均达100%,农村低收入人口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市无一人返贫致贫。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我市大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持续推进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2023年,建成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7个,新增知名农产品品牌19个,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6个,位居全省第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21个、联合体33个,位居全省第一、第二;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58个,其中国家级2个,国家级数量全省第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2274.5亿元,居全省前列,已成为第一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农文旅康教”多元融合发展,建成旅游民宿集群28个,改造农家小院(农家乐)1013个,带动从业人员2.1万人。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家园,提升乡村建设水平,让农民有充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市聚焦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提升持续发力。全市实用性村庄规划应编尽编,20户以上符合条件的自然村100%通硬化路;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96.8%、94.7%,千人工程及千吨万人工程消毒设施配备率100%。农村热点区域5G网络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100M以上宽带用户占比99%。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531名,定向招收公费师范生341名。组建紧密型医共体21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标,公有产权村卫生室占比94.4%。乡、村两级公共文化综合性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建成村史馆172个。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市场化保洁机制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机制实现全覆盖,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66.5%,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5%。驻马店市和确山县作为整治成效明显的市、县,被省通报表扬。
乡村治理提质增效
乡村治,则百姓安。我市大力推进“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创成“五星”支部62个、“四星”支部339个。乡、村(社区)文明实践所全部建成,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占73%,“一村(居)一法律顾问”“一村(居)一干警”全覆盖,“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村(社区)平安创建达标率92.6%、矛盾纠纷化解率98%,全部完成既定目标。积极推广运用“积分制”和“清单制”,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5个村荣获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表彰数量居全省第一。
乘风破浪正当时。如今,放眼天中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美丽“新图景”,随着乡村振兴汇聚的磅礴力量正一步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