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09日
宋代蔡州两对父子知州
  □ 赵新春
  宋代蔡州(治今汝南县城)临近京师汴梁,是京西北路的重要州郡。在宋代“京官乃至宰辅有微过者,往往贬为蔡州知州,以省其愆;反之,有些朝廷欲擢拔的后进俊髦之士,也往往在蔡州暂为州守,而后入朝”(李之亮《北宋蔡州郡守考》语),所以北宋名相吕端、富弼、韩绛、吕公著、曾布、章惇等及夏竦、欧阳修、刘攽等名臣都曾知蔡州。里面有吕公著、吕公孺兄弟知州,陆佃、陆偕堂兄弟知州,也有赵贺、赵宗道,欧阳修、欧阳棐这样的父子知州。
  父子知州中赵贺,字庆余,是开封封丘人,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举诗经及第。《宋史》称“其为政爱民,谦己利物”,是一位古道君子。赵贺与名相寇凖在青州相识、相知。寇凖是青州知州,他是属县临朐县主簿。
  赵贺为官精明能干,明察秋毫,人称“赵家关”,吏不敢欺。任江淮制置发运使期间,太湖塘堰坍塌,往大海排水的支渠也大多湮废,他带领老百姓“伐石筑堤,浚积潦”,将积水从吴江引入大海,让逃亡在外的26000多户受灾群众返回家园,恢复生产。赵贺历任刑部郎中,三司户部、度支、盐铁副使,历知延州、同州、秦州、江陵,累迁光禄卿,入判大理寺,以右谏议大夫知永兴军、邓州、越州、濠州、庐州、郑州等。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至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以给事中知蔡州,后改知寿州,卒于任上。
  他的儿子赵宗道字子渊,靠父亲荫补入仕,为将作监主簿,累迁大理寺丞、宗正寺主簿、河阳通判、太子中允同判登闻鼓院。洛阳出土有他的连襟、宰相韩琦撰写的《尚书祠部郎中赵宗道墓志》记载,他历知宣州、滨州、颍州、晋州、陕州,所至关心民瘼,扶危济困,深得百姓和朝廷信赖。嘉祐四年,京西大饥,赵宗道临危受命,出任重灾区颍州知州。在他的治理下,颍州“赈给有劳”“寇盗屏息,流庸以复”。在陕州,解决当地“土厚,水脉深”,不能为井,百姓吃水难问题,“相庐巷便民之所,浚三十井,皆未数仞得美泉”。
  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赵宗道调任蔡州。当时蔡州城北直门,也就是现在的汝南北拱门外汝河,没有桥,人们只能用两根很大的木头架在河上来往,不仅危险,而且木头巨大易坏,动辄“费民赀几万缗”,老百姓把这些木头叫“害民槁”。赵宗道到任后,招募工匠到确山采石,把木桥换成石桥,最终蔡州汝河“桥成患绝,为利无穷”。这也是目前发现汝南北门石桥修建的最早记录。
  蔡州也是赵宗道官场的最后一站。任期考满,他以“年及纵心,日思退去”,离开了蔡州,退出了官场。
  父子知州中的欧阳修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欧阳修(公元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和六一居士。在王安石变法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七月,因政敌诋毁和与改革派政见不和,他自请出知蔡州。9月27日到达蔡州时,取“藏书一万卷,集录金石遗文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一老翁乐其间”,改号醉翁为六一居士。正如他在《知蔡州谢表》所说,此时的欧阳修已是“桑榆之晚景”,为官只是“守官循法,足以偷安”。加上他“眼目昏暗,视物睛痛,有妨签书看读公家文字”,在到任蔡州的第二年,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四五月间,他3次上表、2次写札,终于在6月17日卸任蔡州知州。七月,回到颍州与妻儿团聚。隔年闰七月去世,享年66岁。
  欧阳棐(公元1047年~1113年),字叔弼,是欧阳修的第三个儿子。他9岁荫授将仕郎,守秘书省正字。17岁,宋英宗登基,转太常寺太祝,累阶至朝奉郎,在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考中进士。因为欧阳修的反对和孝养父母,他没有继续做官。欧阳修去世服除,才再次出仕,历任大理寺丞、审官东院主簿,累迁职方、礼部员外郎,历知襄州、潞州。由于当时党争正烈,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十月他出知蔡州,名义上是“以便私乞郡”,实际是父亲政敌的诋毁和阻挠。不久,在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六月被列入元祐籍,离开蔡州,是4人中任职最短的蔡州知州。欧阳棐受父亲影响,喜文学,能文辞。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欧阳修去世,他替父亲草拟遗表,宋神宗一度认为是欧阳修提前写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