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01日
激发创新活力 汇聚发展动能
——我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纪实
  记者 闫海峰 通讯员 杨 明
  近年来,我市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以建设制造强市和数字经济强市、打造“国际农都”“中国药谷”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重要着力点,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有力有效开展。
  坚持高位推动 把准方向促转型
  高站位组织实施。我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挂帅的“十大战略”领导小组、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和数字化转型战略工作专班,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区也对标建立了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高标准顶层设计。认真承接落实国家、省新政策、新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工作方案、“一转带三化”行动计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加快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6条等一系列文件,为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赋能新型工业化提供遵循。高效率推进落实。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专班协商会,推进工作落实。聚焦我市“9+15”产业链群,建立了数字化转型重点企业库、项目库、园区库,市领导分包、市直部门牵头、县区为主体,实行月通报、季调度、半年观摩、年终考核机制,推动了各项工作高效率进行。
  坚持数字驱动 筑牢底座助转型
  加强数字研究。我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数字创新的深度融合,依托黄淮学院成立驻马店市大数据发展研究院,开展院校、院企、院地合作研究。借助“中国药谷”(驻马店)研究院、鹏辉研究院等平台,引导企业把数字创新与科技创新一体推进实施。筑牢数字底座。加快5G网络深度覆盖、万兆光网规模部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光纤入户率100%,被评为“全国千兆城市”;投资20多亿元,建设5G基站9621个,5G终端用户达361万户。同时,实施了智慧岛、市大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园、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为产业数字化提供了坚实的平台支撑。推广数字场景。依托基础电信运营商,结合企业需求,建立了市互联网中心和3个云计算数据中心,赋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企业外网建设、内网升级,支撑各类生产要素广泛互联,全市创建省级5G示范应用项目11个、优秀智能应用场景6个。
  坚持示范带动 标杆引领推转型
  选树示范企业。我市动态完善示范企业清单,给予政策扶持,引导“链主”企业率先转型升级。打造示范行业。聚焦九大主导产业“一转带三化”,绘制“一图谱七清单”,实施“一业一策”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32个,总投资87.8亿元。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广泛应用数百家企业,中集华骏、万华畜牧等龙头企业推动打造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了行业转型进度。创建示范区域。把制造业开发区作为主区域、主阵地,结合开发区改革,制定“一区一业一样板”实施方案,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化逐步迈进。
  坚持企业主动 面向市场快转型
  提升企业家数字素养。我市编制20个典型案例,组织开展培训班、观摩考察、挂职学习等活动40场、5000多人次,有效解决了企业不愿转、不会转的问题,企业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主动投入转型。开展数字化诊断服务。政府牵头组建专家库,组织专家和中介机构等,依托企业服务总入口平台和本地数字化服务商、智能装备制造商,积极为企业提供上云用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应用等诊断服务,并量身定制转型方案。实施制造能力提升行动。充分发挥企业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方面的主体作用,加快现有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提升进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5%、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4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0%。
  坚持多方联动 做优保障护转型
  强化沟通协作。我市按照全省的工作安排,及时完善我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思路,与省同向发力。加强市县联动、政企联动、校企联动,定期协商解决问题,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资金保障。用足用好国家、省金融政策工具,创新制造业科技、绿色、数字等金融产品,多渠道为企业“三化改造”提供融资支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争取省级以上奖补资金8300多万元,用于企业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提升。同时,强化督导考评。市工信局、市政府督查室定期督导检查、推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