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01日
羊肚菌出菇管理技术要点

□ 班新河 孙联合 史红鸽 丁亚通


  羊肚菌肉质脆嫩可口,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营养极为丰富。近年来,随着菌种选育、补料技术和人为刺激出菇等人工栽培技术的突破,我市羊肚菌栽培面积迅速增加、高产典型不断涌现。我市羊肚菌主要在塑料大棚内栽培,抗杂菌能力强,适期种植容易发菌成功。但进入出菇管理阶段,由于原基及子实体对出菇环境条件要求严格,管理不当,会造成栽培失败。为提高羊肚菌栽培成功率,特将羊肚菌出菇管理关键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生长发育条件。(1)温度。羊肚菌属低温型真菌,4℃以下低温刺激和10℃以上昼夜温差刺激才能形成原基,原基形成温度为4℃~16℃,环境温度超过20℃很难诱发原基(谷雨过后)。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为10℃~20℃,最适生长温度为12℃~18℃。出菇期怕高温,20℃以上停止发育,22℃以上子实体就会死亡,25℃以上子实体完全倒伏死亡,病虫害严重。(2)水分和空气相对湿度。羊肚菌属于喜湿型真菌,菌丝阶段喜欢土壤湿度高,空气湿度太干菌丝体生长缓慢。在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阶段,保持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应达25%~35%,但含水量过大会导致幼菇死亡或菌柄基部发黄和腐烂。原基形成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不低于90%,子实体生长阶段不低于85%,晴天午后尽量大于70%。(3)光照。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避免强光直射,强光会造成子实体被灼伤,诱发畸形菇。散射光有助于诱发原基形成和子实体生长发育,按四分阳六分阴调控,晴天正午大棚内光照强度控制在2500~3500勒克斯。(4)氧气及二氧化碳。羊肚菌喜欢氧气,但怕风直接吹。畦面拱起小拱棚,薄膜四周不压实,保持通风良好、空气新鲜。
  2.催菇。(1)催菇时机。一是生理成熟,主要指菌丝经过营养生长阶段,储备足够的营养,判断标准是播种后65天~70天,畦床上的菌霜逐渐消退,或菌霜颜色从白变黄,外源营养袋重量明显变轻,里面充满菌丝。二是外在的环境条件适宜出菇之后菇蕾的正常生长发育。当地表5厘米土壤最高温度达到8℃以上,并持续7天~10天可进行催菇,并结合15日天气预报作出判断,以15日内气温持续上升为准。升温前2天催菇有利于原基快速分化为幼菇,提高原基的分化率。我市羊肚菌催菇时间一般在2月中旬到3月中旬(农历正月十五左右)。(2)催菇方法。催菇是通过人为操作刺激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过程,主要受到营养、温度、水分、湿度、光线等刺激因素的影响。催菇包括揭地膜、撤外源营养袋和补水3个步骤。①揭地膜。催菇前10天~15天晾棚(通风排湿),揭掉黑色地膜,让土壤表面泛白干燥。揭膜之后,充足的氧气以及突然的光线刺激能诱发原基形成。②撤营养袋。撤去外源营养袋,造成输送营养的菌丝断裂,诱发原基形成。在喷出菇水之前撤掉污染的营养袋,如果营养袋很轻,说明营养已经吸收完毕,可一起撤掉;如果播种时间较晚,营养袋内的营养没有被充分吸收,可不撤袋。③补水催菇。补水可促使菌丝扭结成原基。补水时应补大水,确保土层30厘米以下透墒,一般畦沟内有少量水即可。通常利用雾化旋转喷头或微喷带补水,可以先喷水1个小时,停2小时~12小时等水渗下后再喷水直到土层30公分以下透墒为止。补水后焖棚保温、保湿,空气相对湿度90%~95%之间,3天~5天后可见原基。补水1周后如果菌霜没退或没现原基的可以再补水1次。
  3.出菇管理。出菇管理要做到勤观察、细管理,调节好环境温度、土壤水分、空气相对湿度和光照,避免温度骤升、骤降,空气干燥、土壤含水量不足或过大。(1)原基形成期。催菇后3天~5天,在畦床表面看到蚕籽大小的白色水浸状球形物,即是羊肚菌原基,原基直径1毫米~2毫米时,棚内温度控制在15℃~20℃,地温控制在7℃~12℃,光照三分阳七分阴。(2)原基分化期。原基形成后5天~7天,原基顶部开始突起并呈现灰色,连接着土壤的基部开始膨大,即进入原基分化期。原基生长到1厘米~2厘米,开始分化出菌柄和菌盖,形态特征明显。原基分化期,棚内温度维持10℃~22℃,空气相对湿度90%~95%,有散射光照。刚现原基或菇蕾没出整齐时,如果平放在营养袋上的温度计显示温度达到20℃,但持续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可不通风;如果超过22℃,可打开大棚顶部或肩部通风口通风,把温度降低。注意测量温度时,可把温度计放在营养袋上面,以原基周围10厘米左右的温度为准。采用少量多次雾化喷水的方法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湿度,土壤湿度太高会使原基损伤或腐烂感病。菇出整齐后,如果温度超过18℃要及时进行通风,每天通风2个小时左右。温度忽高忽低、湿度过大、风直吹菇体、覆膜缺氧等会造成菇蕾死亡。常用调控措施有大棚外加盖遮阳网或草帘、大棚内加盖小拱棚、棚外喷淋、裙膜揭盖、两侧通风、顶部通风等。(3)幼菇期。随着原基不断膨大,菌盖颜色逐渐加深,脊部逐渐隆起加厚,出现凹坑,逐渐发育形成幼菇。幼菇经过20天~25天发育成成菇。幼菇发育阶段已经可以抵御一定的恶劣环境。当子实体长到3厘米~5厘米,继续控制棚内温度在10℃~22℃(适宜温度15℃上下),空气相对湿度85%~90%,土壤含水量25%~35%,是否需要补水,主要依据土壤是否泛白、捏着是否湿润,空气相对湿度90%~95%之间则不需要补水。适当增加通风量,结合棚温每天通风2小时~4小时。防止高温、高湿及昼夜温差过大,减少病害的发生。(4)成菇期。成菇期是决定商品性好坏的重要阶段。正常管理条件下,从原基发生到羊肚菌成熟需要25天~30天,温度低,羊肚菌生长缓慢,但菌肉较厚,单菇重量大。中后期,由于环境温度偏高,子实体生长较快,通常色浅、肉薄。此期土壤内5厘米处的温度在8℃~12℃最好,棚内空气相对湿度85%左右。在成菇期,一般中午通风,防止高温高湿,减少病害的发生。(5)注意事项。5厘米以下的幼菇尽量不喷水,需要增加湿度时可采用少量多次微喷的方法,一般在早、晚喷水,每次喷水量以够1天的水分蒸发为宜。避免中午喷水,中午棚温太高,喷水会形成温差刺激,对子实体生长不利。
  4.病虫害防控。催菇后,在大棚内悬挂黄板、诱虫灯诱杀害虫。对蛞蝓、蜗牛等软体动物,可在地表撒施四聚乙醛。出菇阶段最先在畦面出现盘菌(地碗菌),预示羊肚菌子实体也开始发生。畦面上少量的伞菌危害不大,但大量发生时,应及时手工清除。土壤湿度过大,特别是大水漫灌的田块,容易在子实体上形成大量白色霉菌,致使子实体慢慢腐烂。这是镰刀菌、拟青霉菌等病原菌的危害症状,这时应该保持良好的通气,降低土壤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抑制病原菌大量繁殖,一般不要使用农药控制。
  5.采收和加工。(1)采收。当子实体不再增大,菌盖脊与凹坑棱廓分明,重量为整个生产过程中最重的阶段,肉质厚实,有弹性,有浓郁的羊肚菌香味时,即为成熟。成熟的子实体需及时采摘,若不及时采摘,极易造成羊肚菌过熟,商品性状质量下降。(2)加工。采摘后来不及销售的鲜菇要及时干制,可用烘干机进行干制。烘干彻底的羊肚菌装入密封的塑料袋内储存。
  (作者为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团队、河南省科技特派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