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31日
蔬菜大棚架起乡村振兴“致富桥”
本报记者 李玉荣 通讯员 陈乾绪
  近年来,在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及熊寨镇党委、镇政府等大力支持下,依托日益完善的番顺番茄园种植基地,正阳县熊寨镇王楼村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搭建平台,积极引导群众种植番茄、麒麟瓜,用好大棚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近日,走进脱贫户刘新春等人的蔬菜大棚,一畦畦番茄秧葱翠欲滴,一条条绿绳子直直地坠落在一棵棵番茄秧上面,务工村民精心地摆弄着脚边的番茄秧,生怕踩坏了希望的“致富苗”,大棚技术员、种植基地管理员像蜜蜂一样辛勤忙碌着。
  从事蔬菜种植多年的刘新春开心地说:“大棚里有很多空间可以利用,边沿不仅可以种辣椒、小葱、香菜等,而且可以养蜜蜂。条件这么好的大棚不用怪可惜的,很多种植户都签了承包协议,肯定是不会浪费资源的。”
  在番顺番茄园,多种种植、开放采摘、商家直购、物流直达、技术合作、大棚合作等经营模式不断呈现,技术指导、以老带新、院地合作、秧苗直育、原料采购等让大棚里的果蔬加快产品更新、技术落地、成本降低、质量上升等速度,走访帮扶、限期解决、品种更新、管理优化、群聊建言、硬件完善等让园区逐渐走上农业管理新模式的“康庄大道”,方便快捷、遍布各村的快递物流渠道及时供给县城各大超市、饭馆等,不仅让更多消费者吃上新鲜的绿色有机产品,而且产品销往周边地区,不断延伸和拓展出来的种植产业链承载了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创业的“致富梦”。
  看到经常送政策、送技术、送温暖、送帮扶的县业务部门技术员、镇村干部等人,不少种植户觉得要抓住机遇,尽快学懂和掌握种植新技术、管理新模式,像刘新春那样靠自己也能把大棚管理得井井有条。
  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驻王楼村第一书记刘闯表示,农村要快速发展,走特色种植、养殖之路是很有必要的。按照“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群众素质不断提高、为民活动深入开展的王楼村既要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的果蔬种植、产品初加工等,培育和孵化创业达人,强力推进大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链条化发展,又要招商引资,引进相关公司、企业入驻,鼓励和支持村民进行农资服务、快递站点、线上销售、特色种植、农资代理等,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确保王楼村尽快走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