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8日
红 薯
  □ 王喜玲
  中秋过后,当其他农作物都被收割储存了以后,空旷的田野就只剩下红薯了。
  红薯原产于南美洲,学名番薯,又叫山芋、红芋、白芋、甘薯、地瓜、白薯等。16世纪,红薯被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带出它的故乡,献给了西班牙女王,才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明朝万历年间,中国商人陈振龙和儿子带商队到菲律宾,第一次吃到味道鲜美的红薯。他们了解到红薯既易种植又高产,于是将一根红薯秧编织在远洋货轮的粗大缆绳中,躲过西班牙殖民者的层层关卡,历经千难万险才带回中国福建,试种成功。
  清朝乾隆年间,人口暴涨,人地矛盾激化。陈振龙的后裔陈世元出现,继先人之志四处推广试种红薯。他到北方,到山东古镇苗来、潍县、胶州等,还派长子和次子到河南朱仙镇等,均试种成功。这些在南美洲高产的农作物,在清朝的大地上亩产也能上千斤。于是,乾隆皇帝在1786年才下令让各省种植,红薯这才得以遍及全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那个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年代,红薯成了人们救命的粮食。
  在豫东平原大地上,红薯可分两茬种植——春红薯和麦茬儿红薯。春红薯育苗栽种,麦茬儿红薯可用春红薯的秧子栽种。
  开春的田野,冻了一冬的松软的土地被人们整成垄沟,拔出在园子里育出的红薯秧苗,剪去根部,浇水、施肥、埋在土里压实。这些红薯秧苗便将在这里栉风沐雨度过它的一生。
  春夏交替的季节,下过两场透雨,红薯秧子便扑棱了一地。为了避免遍地铺展的秧子向下扎根,每一场雨后翻红薯秧子便成了田间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5月,麦子被收割到茓里。麦茬儿在大地上闪着刺眼的白光。是栽种麦茬儿红薯的时候了。一场大雨说下就下,人们冒雨到春红薯地里去剪秧子,剪成七八寸长的小段,往泥土里一插,很容易就成活了。
  到了收秋时节,农活儿断断续续要忙上1个多月。放了秋忙假的孩子像出笼的小鸟一样,三五成群地奔向田野。在田间地头,他们分工明确,挖坑的挖坑,扒红薯的扒红薯,拾柴火的拾柴火,田野里一会儿便篝火遍地、狼烟四起了。天黑了,一弯新月挂在树梢。村庄的上空飘来奶奶或母亲长长短短的喊声,孩子们这才恋恋不舍地带着一脸黑灰回家。
  寒露过后,几场苦霜,红薯秧子就变成了黑色,是刨红薯的时候了。这是农民秋收的最后一项农活儿,谁也不能小看了这项劳动,特别是推红薯干,那可是一项技术活儿。你看,红薯在地里堆成了小山,男女老少齐上阵,麻利的女人骑在一头绑着推子的板凳上,左右开弓。推子上,红薯在飞快地往返移动;推子下,雪白的红薯片片片飞出,一篮一篮的被男人们撒到已经有了青青之痕的麦田里。孩子们把压在一起的红薯片摆开,老人们把饭送到地里。就这样,一堆堆红薯变成了整个田野里一地雪白的花开。
  秋高气爽的日子,人们拉着架子车,车上放着篮子、筐子、簸箩等,到地里一片一片捡起晒干了的红薯干,拉回家茓到屋里,成为一家人过冬的主要口粮。
  红薯下窖要比晒红薯干相对容易得多。刨一个一人多深的地窖,上面铺上檩条、玉米秆、苇草等,因为既不能漏雨,又不能密封得太严实,太严实了红薯出汗无处蒸发,容易坏。因此,人们大都要在地窖的隐秘处留个气眼通风换气。红薯被一篮子一篮子地下到窖里,摆放整齐。各家各户都有满满的一窖红薯,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大雪封门的冬天,扒开厚厚的积雪,掀开窖门,拾起一篮子红薯,用冒着热气的井水洗净,倒进锅里。锅边再贴上一圈金黄的玉米面饼子,一会儿,各家各户的炊烟便在村庄上空袅袅升起,撕扯不清,这就是村庄的烟火气。
  开饭了。人们陆陆续续来到了吃饭场。有人端起一碗稀溜红薯,有人拿一个黑色或黄色的饼子,调半碗鲜红的辣椒酱,你扒一点,他扒一点,蹲在冰天雪地的寒冬里,直吃得嘴里吸哈、头上冒汗、心头火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红薯从退出主食到如今以高贵的身份闪亮登场,时间不知不觉走过了几十年。吃腻了鸡鱼肉蛋的人们,把红薯加工成各种美食端上餐桌。如拔丝红薯、红薯豆沙饼、香脆烤红薯片、芝士焗红薯、红薯点心、红薯糖糕、红薯丸子……
  从曾经的用红薯果腹到如今的品尝红薯美食,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生活水平的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