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4年01月17日
鸵鸟“跑”出致富加速度

  梅文辉 杨琳琳 文/图
  近日,在新蔡县练村镇马埠村一处约半亩的边角地块上,近百只鸵鸟刚刚经过饲喂,正在露天鸟圈里悠闲踱步,还有几只高大壮实的种鸟警惕地观察四周,时而张大嘴巴、扑棱翅膀向陌生人示威,看起来“威风凛凛”。
  “养殖鸵鸟经济效益高,肉蛋可食用,皮、毛、蛋壳还可以制成工艺品,可以说浑身都是宝。鸵鸟是杂食性动物,对饲喂要求低,到冬天就喂一些红薯渣和豆腐渣,青草和青菜它吃得也香,可以就地取材。不挑食、不怕冷、不占地、抗病能力强,很好养。”负责人马超向记者介绍。
  马超是马埠村村民。去年初,他偶然看到了养殖鸵鸟的视频,便动了心,并跟村里领导沟通了自己的想法。在得到村里的支持后,他立即着手开始发展鸵鸟特色养殖,先是将自家一处边角荒地开辟出来,搭建鸟圈和板房。基础工作做好后,他从郑州一鸵鸟养殖公司以每只700元的价格购进20只幼鸟,开启了特色养殖之路。
  “一只幼鸟一年能生长180斤~220斤,平均饲养10个月~14个月可以出栏,根据季节和市场价格波动,每只收益6000元~7000元。成年母鸟平均年产60~80枚蛋,一只纯收益4000元~5000元。年关近了,我这里大约有40只鸵鸟出栏,可以卖个好价钱。”马超介绍。
  经过两年的发展,马超的鸟圈已经存栏百余只鸵鸟。尝到甜头的他准备在过完年后再购进200只鸵鸟,继续扩大鸵鸟养殖规模,并且发动村民一起发展鸵鸟特色养殖。
  “听说马超养鸵鸟效益不错,我就来看看、学学。”村民马和平不畏严寒到鸵鸟圈参观学习。
  县农业部门和村里还准备支持马超研究学习鸵鸟种苗的孵化繁育技术,将特色养殖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更好带动村民一道致富。
  近年来,新蔡县以乡村产业振兴为抓手,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产业。通过龙头带动、延链补链,大力培育经营主体,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发展新型农业种植、养殖经营主体近5000家,獭兔、狮头鹅、水蛭、梅花鹿、肉鸽特色养殖基地50多个,群众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示范引领产业兴旺、农业增效,走出一条规模化、特色化、产业化养殖新路子,让广大村民在“钱”景广阔的特色养殖致富道路上大步向前。
  村民在饲喂鸵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