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耿杨扬 通讯员 赵歌平
12月14日~16日,第十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黄淮学院举行。来自国内外的300多位嘉宾线下出席论坛,共赴这场回眸十年、展望未来的时代之约。
这是连续第十年在驻马店市和黄淮学院举行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从2014年第一届论坛举行至今,十年铿锵脚步踏着时代的节拍,来到了新的历史节点。这是聚焦党的二十大赋予高等教育时代新使命的一届论坛,也是盘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十年期、瞄准目标再次出发的一届论坛。
本届论坛,以“建设教育强国 培养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高校转型十年与未来展望”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谋划,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充分聚焦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战略,围绕培养支撑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主线,瞄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发挥特色和优势,不断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效。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和学者总结过去、放眼未来,多元碰撞、跨界交流,致力形成教育改革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中国方案,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谱写应用型高校下一个十年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形式多元 内容多彩
这是一届形式多元的论坛。
围绕主论坛,以重点突出自主培养能力提升与服务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与创新驱动发展、数字化转型与课程建设、拓展领域与构建新合作格局、智慧建造与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产业创新与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为内容,分设6个分论坛。各个分论坛,既有主题报告,也有案例分享、圆桌对话。分论坛“科技自立自强与创新驱动发展”增设对话会,主持人喊话来自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模式高校的嘉宾与专家在台上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启发。分论坛“数字化转型与课程建设”推出数智赋能产教融合课改实践圆桌对话,邀请多位高校嘉宾上台,共同探讨数字化驱动课程变革。这些形式提高了高校嘉宾论坛参与度、扩大了互动借鉴范围。论坛的承载功能、辐射效应和示范效果得以进一步放大。
论坛期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同步发布了一批产教融合课程改革实验项目供高校申报。这些项目按照相关协议推进实施,建设服务期满后,将由该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估,逐步推广,让更多高校受益。
论坛现场,“转型的十年”主题成果展亮相,全面展示论坛举办十年来,带动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成就。论坛之外,与会专家受邀到平舆坝道工程医院和黄淮学院参观交流。
这是一届内容多彩的论坛。
开幕式上,教育部副部长孙尧在讲话中就应用型高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如何积极作为、实现高水平发展提出工作要求。省政府副秘书长赵学东在致辞中希望高校用实际行动答好“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命题。市长李跃勇在致辞中盛赞论坛与城市在“双向奔赴”中相互成就。
主论坛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作主旨报告。报告深刻而生动、细致而博约,系统总结了自第一届论坛形成《驻马店共识》以来,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历程,以及未来赋予高等教育的责任,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复明、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钱岭、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克劳斯·克鲁里奇三位重量级嘉宾,分别作主题报告。他们以生动的实践、深刻的洞察,展现了研究者对经济建设、教育发展、人才培养的敏锐把握,将与会嘉宾带入大视野、融入新信息。
各分论坛嘉宾的报告和案例,精彩纷呈、各有特色,既反映出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共性特征,也生动展现了人才培养的个性实践,让人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始信“百花齐放才是春”。
热词频现 新论争出
正如每年都会有新的流行语,本届论坛上也有很多不同于往届论坛的热词在专家、学者口中频繁出现,显示研究者对社会发展的实时观察,以及论坛与时代的紧密同步。
——新质生产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个概念同样也频繁出现在本届论坛上。如开幕式上,主持人、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王长树在谈到本届论坛的主题任务时指出,要对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进行探索。而本届论坛分论坛六聚焦的就是“产业创新与塑造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论坛报告嘉宾、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教授在报告中提出:“新质生产力三个要素就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潘海生教授则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为例,提出“在塑造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整合技术创新能力”的观点。
——数字化转型。分论坛三以“数字化转型与课程建设”为主题进行深度探讨。论坛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课程的底层逻辑,数字化转型是驱动课程变革重要的动能。”“数字化转型是促进教育数字化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山东建筑大学教授陈清奎在“基于VR技术的教育数字化改革与实践”的主题报告中提出,要把沉浸性、交互性、共享性融入VR教学中去。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宋爱苹在报告中作出教育发展的方向就是数字化的判断。如果说前面几位专家还是单纯讨论数字化转型在课程建设上的应用,那么在分论坛五,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提出的“(要)融机制、建设、应用于一体,构建校园网络新生态,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引领、整合与创新”,则是把数字化转型放在了人才培养的宏观场景来论述。
科技创新一体两翼、人才培养链式融合、科学城建设……新思维、新观点、新阐释,让论坛始终保持着热度、新鲜度和吸引力。
两天会议、41场嘉宾报告精彩纷呈,所表达的观点和总结的经验成果无不散发着实践的温度和理论的光芒,彰显教育工作者紧跟时代步伐,主动作为,以引领者的姿态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以做题人的自觉所交出的时代答卷。
十年回首 未来展望
本届论坛在承前启后中完美落下帷幕,但论坛上的精彩瞬间却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刻在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进程中。让我们再来回顾和聆听一下那些发人深省的声音:
“人工智能技术向5G、6G迈步,产业走在了学校的前面,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如何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适应或者引领未来行业发展?”这是西安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执行院长王小华的灵魂之问。
“高等教育是开放的,与经济和产业耦合与互动的系统,是按照整合资源链、打造创新链、服务产业链、实现价值链的逻辑展开的。”这是四川轻化工大学副校长颜杰的宏观之论。
“所有的改革最后一定要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保驾护航,这个体系是否科学关乎我们人才培养得是否高质量。”这是银川科技学院教授刘雄飞的审慎考量。
“通过深度对话与紧密互动,建立国际教育与产业有效衔接机制、产学研联动发展机制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培养服务型、创新型人才。”这是常熟理工学院副院长徐惠钢教授的理性之思。
……
“十年实践和探索,十年播种与收获,恰如十张答卷,在回应着时代之问,书写着中国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壮丽篇章。”黄淮学院院长刘彦明说。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走过十年之期,中国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承载着探索重任的每届论坛都在思想的对撞、理性的阐发中触动着教育改革之弦,也让人更加清晰地看到未来的路。正如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副主任邬国强在闭幕式讲话中说的:“十年,是一个跨越历史的维度,是一段砥砺奋进的历程,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过去十年,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未来十年,是建成教育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我们坚信,应用型高校一定能够牢牢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创新提升,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