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政协“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上的主旨发言
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张树营
按照市委要求和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今年4月份以来,市政协围绕“加快推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和各县区政协联动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具有的显著优势
一是农业资源丰富。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811.85万吨,占全省1/8。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农产品加工提供了比较充足的原料保障。二是产业规模壮大。202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750家、重点龙头企业410家,总产值2218.34亿元,营业收入207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12.2亿元,上缴税金35.8亿元。三是品牌效应增强。全市拥有9家“中国好粮油”企业、17家“河南好粮油”企业,获奖粮油产品数量达25个。四是平台优势明显。拥有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5A级展会平台,建设了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和以花生、肉牛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
二、我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一是粮食加工产业“大而不强”。部分小麦和玉米品种、品质不能满足企业加工要求。加工企业库容有限,粮食储量只能满足一周左右的加工需求。初级加工产能过剩,加工链条短,科技研发能力不强,中小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平均不到总销售额的1%。二是油料加工产业“品牌不响”。油料加工产业缺乏总体规划,加工以初级产品为主。关键环节突破不到位,在古法石磨工艺改造、原料和生产中黄曲霉素去除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品牌保护和创建意识不强,小磨香油“老字号”品牌弱化,本土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少。三是肉牛加工产业“陷入瓶颈”。夏南牛种公牛站无对外推广冻精的资质,育种繁育研发人才青黄不接。驻马店海关尚未开辟牛肉进口报关业务且缺乏储备设施。品牌效应和市场效应还未形成。四是生猪加工产业“发展粗放”。生猪养殖效益不够好,猪肉加工创收能力弱,生猪直接调出数量大,本地屠宰加工比例偏低。生猪加工产品销售主要集中在本地和省内市场,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销售量不到总量的10%。五是白酒制造产业“势能不足”。产业整体规模小,生产能力不强,最大企业年产能仅为6000吨,小型企业基本处于季节性或长期停产状态。品牌影响力小,市场占有率低,全市无国家级白酒技术中心,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产品和技术研发机构。
针对上述问题,对应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做强做优粮食加工产业。扩大本地原粮有效供给,大力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改造国有“危仓老库”,鼓励粮食加工企业自建仓储。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加快中小面粉加工企业转型。积极引进和培育小麦全链条加工企业,提高粮食资源开发利用率和加工产品的档次。提高科技研发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粮食加工总部企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二是努力擦亮“中州油库”牌子。搞好油料加工产业总体规划,加大油料作物就地加工转化力度,突出发展精深加工。针对古法石磨工艺改造、原料和产品黄曲霉素去除等关键问题进行联合攻关,推动传统工艺换代升级、产品品质提升。加强对“正阳花生”“平舆白芝麻”“小磨香油”等地域品牌的保护,培育驻马店油料加工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本地产业龙头。
三是加快推动肉牛产业发展。加快完善夏南牛种公牛站资质,全力引进国家首席肉牛专家工作站,争取建设肉牛国家级实验室。出台肉牛养殖补贴政策,推动肉牛规模化养殖。扩大本地肉牛供应,提高肉牛屠宰精细分割水平,强力引进发展牛肉、牛副全链条精深加工。加强“夏南牛”和牛肉加工产品品牌的策划包装与营销。协调驻马店海关开辟牛肉进口报关业务,组建驻马店肉牛产业对外贸易公司。
四是全面推动生猪产业提质增效。稳定现有养殖规模,加快市场供应由“调猪”向“调肉”转变、猪肉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拓展猪肉销售网络,落实有关补贴政策,支持物流园区和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库、配备冷链运输设备,拓宽销售市场,主动与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对接,争取在我市建设国家级生猪产业大数据平台。
五是整合提升白酒产业水平。推动产投等平台公司参与整合全市小型白酒制造企业,组建大型酒业发展集团。找准市场定位,瞄准普通消费群体和本地市场,把开发中低端白酒产品作为主攻方向。支持重点白酒制造企业改造生产技术。强化政策扶持,对整合的白酒企业实施免征新增消费税的优惠政策,地方财政按照标准对白酒企业给予奖励。
三、有效解决制约我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共性问题的建议
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建议成立高规格的市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农业、工业的市领导任副组长。建立和落实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形成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是加快制定完善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建议加快制定完善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各县区要突出自身特色制定专项规划。建议定期举办驻马店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各县区突出本地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举办研讨活动,分专题商讨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市谋划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
三是以招大引强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头部企业和各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上下游企业和精深加工企业,大力引进产品科技含量高、税收高的高附加值企业。充分运用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招商平台,推进集团化、专业化招商,宣传驻马店农业发展优势,推介和洽谈项目。
四是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人才引进。围绕粮食、油料、畜产品、白酒等重点农产品加工产业,瞄准对口专业的高校大力引进大学生,并围绕重大科研、技改项目高薪引进高端科技人才。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支持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建立科技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提供专家人才公寓,提高引进人才生活补助标准,提供家属子女就医就学保障,确保引进人才能安心、留得住。
五是切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加强工作统筹,以县区为主制定出台重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金、给予企业研发和技改项目资金补贴等。市、县主流媒体免费宣传农产品加工优势企业和特色加工产品的政策。认真抓好国家和省、市出台的各项纾困惠企政策落实,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大力推进我市粮食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 李金光
近年来,我市粮食加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板块。但目前仍有一些短板和不足:一是加工原粮不能保质保量供给;二是产业布局和产品体系不尽合理;三是产业发展局限因素增多。
为此建议:一是优化产业布局,引领产业发展。制定粮食加工产业发展规划和推进计划,调整粮食种植结构,以乡镇为单元打造优质粮食生产基地。通过品牌联合、销售联合、部分投资联合等方式,向资源利用合理化、经营模式专业化、生产方式集群化方向发展。利用好我市现有品牌资源,在质量提升、商标注册、特色认定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和奖补力度。二是推动转型升级,完善产业体系。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互联网+粮食加工产品”行动,不断完善粮食加工产品配送网络。加大速冻、方便、保鲜等主食的研发力度,不断增加绿色安全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招引国内外知名粮食加工企业落户我市,发挥粮食产业集聚效应。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和创新突破力度,不断完善我市粮食加工产业体系。三是加大支持力度,做好服务保障。出台促进我市粮食加工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吸引大型粮食加工企业集团在我市设立总部。建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建设原粮生产基地、建立研发机构和技术装备升级。建立人才引进奖励基金,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深度合作,提升我市粮食加工研发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防灾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机应急作业服务体系,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做强精深加工 推动生猪产业提质增效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刘业鹏
生猪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不断稳步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链条短、应税能力差;二是初级产品占比大、直接调出多;三是精深加工投入资金大、产品占有市场难;四是同台竞争难度大、品牌影响力小。
为此建议:一要注重“破”。注重调整产业结构,持续推动转型升级,把提质增效摆在突出位置。改进养殖模式,提高养殖行业收益,加强全产业链布局,大力发展生猪精深加工。二要突出“建”。由市产业集团牵头,市农业农村、发改、工信等部门携手组建工作专班,制订实施方案,组建生猪产业发展集团。组建生猪产业发展基金,用于精深加工技改项目建设。三要精准“引”。在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增设生猪精深加工园区,招引金锣、一亩田等以猪肉精深加工为主的预制菜企业入驻,打造预制菜产业高地。推动企业联合合作,带动我市猪肉精深加工水平提升。四要彰显“特”。针对产业发展现实,探求差异化发展路径。要瞄准差异化,力求打破消费者购买固定品牌的定式,发展特色猪肉精深加工,形成自主品牌。要专攻具有天中风味的熟肉制品、火锅调食等,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五要强化“扶”。发挥优势抢占市场,聚焦全产业链布局和发展,加大对生猪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实施“生猪产业提升行动”。要坚持分类指导,突出“一企一策”,积极指导企业加强形势研判,谋势而动,保持“一辈子、一群人、一件事”;切实帮助企业解决融资、技改、产品开发和销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多措并举推动我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段民夫
近年来,我市肉牛种群扩繁初具成效,养殖规模稳中有升,产业链条日趋完善。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工作统筹推动不到位;二是人才支撑不够,研发推广力量不充足;三是养殖规模不够,产业发展基础不稳固;四是宣传推介不够,品牌价值效应不明显;五是解难纾困不够,保障措施落实不充分。
为此建议:一是坚持高位推进,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市和相关县两级肉牛产业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应组建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推进各项工作高效落实。把夏南牛推广纳入全市肉牛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夏南牛推广利用步伐。二是强化人才培育,注入产业发展活力。大力引进科技研发人才,引进建立国家肉牛首席专家工作站。在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及相关县区职业学校设立肉牛养殖专业,以解决肉牛技术推广人才短缺、老化等问题。加强夏南牛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夏南牛省级技术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平台建设,集中开展人才培训、科技创新、推广利用和产品研发。三是扩大养殖规模,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尽快健全夏南牛种公牛站,彻底解决冻精生产经营资质问题。加快推进肉牛品种遗传改良和提升肉牛品位研发水平,构建繁育体系。四是推动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发展效益。强化措施,加强宣传推介,持续提升夏南牛的品牌知名度,塑强“夏南牛”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培育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和产品品牌,有效提升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附加值。五是加强要素保障,激发产业发展动能。及时兑现上级各项肉牛发展项目资金,加快扶持一批规模大、标准高的养殖场(小区)。加强金融支持,探索将育肥牛纳入我市地方特色保险范围。加强贸易保障,提高通关时效,降低进口成本,增加地方税收。
推进我市油料加工产业提质发展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社会与法制委员会主任 王 峰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油料加工产业,培育出正康粮油、康博汇鑫等一大批油料加工企业,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总体规划,政策扶持力度相对较小;二是中小企业比重高,生产规模小;三是品牌创建重视不够,市场占有率不高;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五是要素保障不够有力。
为此建议:一是实施品牌战略,做强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明显的油料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在规划和项目建设上,实行优先审报,重点倾斜扶持。积极引导油料加工企业采取兼并、收购、资产重组等形式,实行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和重组。引导油料加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开展产品质量认证,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竞争实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产学研联合协作,鼓励油料加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开展油料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科研攻关,着力提升油料加工转化增值水平。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高油料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努力向中高端水平迈进。三是坚持“三链同构”,推动协同发展。优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布局与功能,提升油料专业烘干能力。加强粮油质检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绿色、有机的优质油料供应链。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打造安全、营养、绿色的原料生产基地。鼓励社会资本和龙头企业投资油料精深加工业,多渠道提高产业经济效益。四是强化政策支持,解决现实问题。统筹利用商品粮奖励资金、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等,加大对油料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利用现有的融资平台,给予诚信度高、发展后劲足以及产品质量优的企业一定的信贷资金支持。
着力提高质量效益 加快推动酒企发展
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段湘江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白酒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技术落后;二是研发能力不强;三是贮藏能力较低;四是原料基地规模小。
为此建议:一是实施智能化改造,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淘汰老旧生产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和智能设备投入力度,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装备创新和产品创新,开发适合不同消费习惯的高、中、低度品种。支持企业从原粮、制酒、包装等全方位进行质量升级,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强研发平台。支持重点引进国家级评酒员、酿酒大师、省级白酒评委、省级酿造勾调技师,提升我市整体酿酒水平。支持蔡洪坊酒业河南省芝麻香型白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豫坡酒业河南省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三是增强窖藏能力,保障品质提升。提高酒企原酒贮藏能力,加快贮藏设施规模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和检测手段。支持酒企引入产投集团等国有平台公司,支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等形式扩大规模,促进企业在建设高标准酒窖和提升贮藏管理水平上加大投资力度,补齐酒企窖藏能力短板。四是扩大原料基地,变产区优势为产业优势。加快高标准酿酒专用粮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式种植,从源头保证原粮品质。切实保障酿酒专用原料的稳定供应,推动构建“原粮基地—原酒基地—酿酒—藏酒基地—品牌”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为提升白酒品质提供可靠保障。
加快推进我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新蔡县政协主席 魏 中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养殖用地选择受限;二是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三是粪污处理利用率低;四是畜牧产业链短,缺少大型龙头企业;五是繁育体系建设功能不完善。
为此建议:一是整合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领导分包、定期调度、业务指导、督导督查工作机制,着力研究解决畜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大力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二是多措并举,破解用地难题。结合实际简化养殖用地备案手续,保障新(扩)建规模养殖场和废弃物处理利用的设施用地。盘活利用现有废旧养殖场,将新建和已有养殖场区合理转移至非耕地区域。三是生态引领,推动绿色发展。大力发展饲料饲草产业,利用全市农作物秸秆和中药材资源优势,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引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提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价值。四是错位发展,做强特色产业。市政府出台各县区畜牧业错位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全产业链发展,结合地区养殖特色、历史特点和龙头企业优势等情况,分县区布局畜牧业主导产业,其他县区协同发展,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五是培植龙头,完善产业链条。完善畜牧业产业链条,拓展深加工价值链,筹建一批大型畜禽屠宰冷链加工产业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升驻马店本土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六是改良品种,调整优化结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种群结构,扩大养殖规模。鼓励社会资本引进优良畜禽品种,建设一批高标准畜禽良种场。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推进花生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委员、正阳县政协主席 李迎春
近年来,正阳县持续推进花生产业高质量发展,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全国油料生产冠军县”。但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资源要素仍需进一步整合;二是精深加工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三是花生病虫害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此建议:一是加强良种繁育和基地建设。重点扶持和推广具有地域特色的小白沙等花生品种,保持“正阳花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特有的品质特征。加大“院县共建”合作力度,在花生新品种的繁育研发和推广以及农产品加工上出台优惠政策。做好高油酸花生标准化种植的推广,使优质品种发挥高的经济效益。二是整合资源要素,拓展花生精深加工空间。发挥壮大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花生油、花生休闲食品,拉长花生产业链条。培育壮大实用型技术人才,依托黄淮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专业人才。统筹运用相关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对高效种植和加工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花生加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三是加强品牌建设,用好“正阳花生”区域品牌标志。加强对“正阳花生”品牌工作的领导,成立专班统筹“正阳花生”种植规划、品牌建设、宣传推介等全产业链管理。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正阳花生品牌竞争力。组织县区积极举办或参与国家、省、市品牌评选推介活动,全方位提高正阳花生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全链条培育花生品牌,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推动我市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
泌阳县政协副主席 吴 健
驻马店是食用菌生产大市,已经形成了以泌阳为中心的食用菌生产销售基地。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食用菌加工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二是原始创新的健康产品研发力度不大;三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制约突出。
为此建议:一是健全食用菌加工业组织保障机制。设立食用菌加工业办公室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食用菌加工业发展的决策指导和工作协调。二是加快构建食用菌加工产业体系。加快培育一批食用菌深加工和机械制造企业,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态势。推进食用菌及加工产品营销平台建设,拓展国内销售网络。三是积极培植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食用菌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重点引进一批食用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四是不断激活食用菌加工业发展动能。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促进食用菌加工企业由传统粗放型管理向现代集约化管理过渡。促进食用菌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对接,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动能。五是切实增强“泌阳花菇”品牌效益。通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食用菌精深加工品牌体系,实现我市食用菌精深加工业处在国内领先位置。六是完善落实食用菌加工业支持政策。制定含金量高、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七是着力营造食用菌加工业发展环境。筹备召开国际香菇大会,筹办年度“泌阳花菇节”“花菇评比大赛”等活动。发挥县校合作优势,推动泌阳“三物融合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