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牛云强 本报见习记者 徐小防 通讯员 左龙飞
近年来,汝南县人民法院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不断强化诉源治理,以“一二三四”工作法积极融入基层治理体系,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件受理数量逐年递减目标。
今年1~8月,该院诉前分流纠纷2866件,诉前成功调解纠纷1796件,裁定确认调解协议效力141件;诉讼结案4712件,调解民事案件1316件,撤诉938 件,调解率 31.25%,撤诉率22.27%。老君庙人民法庭被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省首批枫桥式人民法庭称号,记集体二等功。
坚持一个引领 推动深度融合
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员干警在诉讼服务、司法办案、日常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党建与审判业务深度融合。
去年12月,老君庙镇杜庄村发生一起宅基纠纷,双方当事人情绪激动、互不相让。情急之下,村干部请求老君庙人民法庭干警参与调处,经过耐心调解,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
深化两项举措 实质化解纠纷
诉前调解促和谐。该院将工作重心移至诉前,运行“调解+司法确认”模式,对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及时进行司法确认,实现调解结果与司法确认无缝衔接。
今年1~6月,该院人民法庭诉前成功调解纠纷1345件,调解成功率66.03%,最大限度减少矛盾对抗,形成调解优先、诉讼断后、纠纷化解的工作格局。
今年7月,金铺人民法庭受理了一起案件。原告王某到被告李某的超市购物时不慎摔伤,医疗费1万多元,王某诉至金铺人民法院要求李某赔偿其损失。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积极勘查现场,固定证据材料,通过多次调解,最终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被告李某赔付原告王某医疗费及后续手术费2.9万元。
判后答疑定纷争。该院制定关于开展“百日质效提升”专项行动的实施细则,建立判后答疑、息诉息访制度,全方位做好当事人服判息诉工作,推动审判工作从结案了事向案结事了转变。在每起案件判决后通过电话联系、上门走访等方式,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和建议,询问当事人的生活状况,做好引导工作,确保矛盾及时解决,切实提升群众的司法满意度。
组建三个平台 拓宽解纷渠道
智慧平台。该院利用微信、诉讼服务网、移动微法院等平台,实现网上跨域立案、证据交换、远程送达,减轻当事人诉累,缩短办案周期。
协作平台。该院研究制订人民法庭与辖区派出所、司法所联动联调共建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及时化解矛盾纠纷。该院负责人多次到各人民法庭所在辖区党(工)委主持召开基层治理协调会,最大限度发挥联动联调机制的优势。
调解平台。该院搭建人民法庭干警与村(居)委干部、人民调解员共同参与的“1+1+1”调解平台,推行人民法庭与“五老”协会共同调处家事、邻里纠纷模式,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实施四个结合 多元联动解纷
与党委、政府结合。该院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建议县委政法委将万人成讼率纳入各乡镇(街道)平安建设工作考核内容。在2023年全县平安建设工作推进会上,该院首次对万人成讼率不达标的乡镇(街道)进行通报。
与基层政法单位结合。该院主动将多元化解工作融入社会治理中,联合县委政法委等部门先后出台有关诉源治理等13个规范性文件;与乡镇(街道)建立联动机制,就矛盾纠纷的预防、排查、化解等工作协调配合,努力实现非必要不成讼、虽成讼即时终的治理效果。
与优化营商环境结合。该院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积极提升执行合同、办理破产等优化营商环境指标。
与普法宣传结合。该院定期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干部、群众走进人民法庭,将庭审现场设在村委会、文化广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灵活生动宣传法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