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13日
在 希 望 的 田 野 上
——驻马店市农科院科技赋能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扫码看全文

  本报记者 许 伟 房满地
  金秋到,麦种俏。
  处暑节气刚过,中原大地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小麦秋播备种。连日来,在驻马店市农科院所在的富强路,许多农资超市热闹非凡,各县区的农民驾驶着轻型卡车、三轮车从四面八方赶来,争相选购优质高产小麦种子。
  一粒良种,千粒好粮。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驻马店常年粮食播种面积1900万亩、连续多年产量在160亿斤以上,素有“中原粮仓”之称。其中,小麦产量占全省1/7、全国1/27,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8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了驻马店力量。小麦良种的培育与推广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种好一半苗,苗好一半收。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近年来,驻马店市农科院注重在“一粒种子”上做文章,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植物病理学专家陈剑平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的指导下,深入开展种源和病害“卡脖子”技术攻关,在小麦良种培育推广方面有一系列抢眼表现,推动不同用途的小麦新品种迭代升级,全市小麦良种覆盖率达100%,为全省乃至全国小麦的稳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驻马店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之一,也是小麦品种利用大区。多年来,我市小麦品种利用多样化、主导品种明确、品种搭配合理,常年种植面积在10000亩以上的小麦品种有50多个。60年来,为实现高产绿色高效的小麦种植梦想,驻马店市农科院小麦课题科研团队立足驻马店区域环境气候实际情况,选育出“驻麦4号”“驻麦6号”“平安7号”“驻麦305”“驻麦328”“驻麦762”“驻麦256”“驻麦586”8个小麦新品种,除“驻麦4号”外,其余7个均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
  目前,驻马店市农科院小麦课题科研团队共有7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2人,中级职称4人,先后发表科技论文65篇。该科研团队依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带动5个示范县从事与小麦有关的科技人员35人以上,纳入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的技术骨干有15人(2人为推广研究员、13人为高级农艺师)。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该科研团队还吸收了从事土壤肥料、病虫害防治、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县区技术人员,在小麦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小麦产业的不同领域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驻马店小麦生产的稳步发展。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种质资源就是种业的‘芯片’,引进和创制新种质是突破品种选育‘卡脖子’问题的关键之一。”驻马店市农科院院长马红珍表示,“下一步,我们还要紧跟生产需求,优中选优,将更多集高产、广适、多抗等优异性状于一身的好品种选育出来,让小麦新品种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使命在肩:一定要培育出优质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手中有粮,天宽地广。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但长期以来,在河南小麦生产榜单上,驻马店是个不声不响的“中等生”。20世纪60年代,驻马店小麦平均亩产不到 200 斤,年产量 40 万吨左右;2000年,新世纪开启时,驻马店小麦亩产约520斤,年产量只有230多万吨。此后,驻马店夯实粮食基础,强化科技推广,开启了“十八连丰”的新征程,到2021年,小麦产量510多万吨,位居全省第二,成为河南小麦版图中最大的变量。
  最大变量背后,是一代代驻马店农业科研人员励精图治、潜心钻研小麦育种的情怀与担当。回顾历史,驻马店市农科院第一代小麦育种专家、今年已84岁的翟德昌老人深有感触:“一手‘小牌’打成‘好牌’,关键在于攥住了小麦育种这张王牌。”
  据翟德昌介绍,在驻马店市农科院成立之初,我市就开始了小麦品种的选育工作,周玉钊、韩清林等老一代农科人是驻马店市农科院最早从事小麦课题研究的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