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公园有了热气球。
非遗宣传丰富多彩。
海棠花开幸福来。
海棠花开香满城。
非遗文化大铜器。
翰墨飘雪润万家。
8月22日,农历七月初七,晚7时10分,在皎洁的月光映衬下,“海棠梦幻光影”大型灯光秀大幕在西平县嫘祖海棠园内徐徐展开,放眼望去,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以桩景园为核心,南沿海棠花溪,东应烟花广场,联动嫘祖海棠文化风情街,同时融入丰富多样的科技文化元素,市民朋友在灯火辉煌的世界漫步,沉浸式体验‘科技+光影’的完美融合。”西平县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温占营介绍,嫘祖海棠园内还结合了美食夜市、主题舞蹈演出、非遗展示、房车露营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打造集灯光、舞美、文化、互动体验为一体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游乐场景,在为市民带来沉浸式体验的同时,进一步培育西平县夜游市场。
今年以来,西平县文广旅局围绕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目标任务,深入推进“文旅振兴工程”,依托嫘祖文化、冶铁铸剑文化、海棠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突出项目引领,强化创新驱动,厚植品牌优势。
培育发展文旅产业 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有了文化的加持,旅游就有了内涵;有了旅游的赋能,文化会更加生动。
今年以来,西平县文广旅局持续发挥发挥文旅资源优势,推动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精心策划组织2023年“中国·西平海棠文化旅游宣传月”系列活动;棠河酒产业文化园成功创建3A景区工作;积极推荐2023年“乡村四时好风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指导出山镇成功创建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和焦庄乡高庙村河南省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工作。县文旅产品业态日益丰富,旅游形象塑造成效显著。
“目前,我们组织工作人员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摸底调查、深入调研了全县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发展情况,拟评定乡土印象、众基花木种植有限公司两家三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西平县文广旅局副局长李岗说。
嫘祖故里——探源之旅,花海新城——休闲之旅,棠溪山水——自然之旅,西平县通过持续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不断展现这座千年古县迸发出的生机与活力。
为促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西平县委、县政府在2021年10月高规格成立了“文旅振兴工程”建设指挥部,以“嫘祖文化、冶铁铸剑文化、海棠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利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文化产品供给更丰富、公共服务更完善、文旅产业更强劲、品牌形象更突出”为目标,着力打造“花海文旅新城”。
演艺进景区、非遗进景区、节会进景区,一个个特色活动的开展,一个个微场景的打造,不断调整和丰富着西平县旅游的新业态,一幅文旅融合的新画卷正在嫘祖故里——西平大地上徐徐展开。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推动文化活动勃发
8月25日,滚滚热浪与粗犷豪放的铙镲协作声在西平县权寨镇郭庄村交织,走进村庄,秧歌、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表演令人目不暇接。“俺们村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正排练节目呢,你往那边瞅,还有‘二鬼摔跤’表演哩。”村民陈明仁笑着告诉笔者。
走进乡村文化合作社,一股浓郁的墨香扑面而来,只见近十位群众正在专业书法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毛笔字。“我每星期都会抽空来这和大家伙儿一起练习毛笔字,郭庄村爱好毛笔字的群众很多,氛围很浓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文恺说。
“我们村的这个文化合作社可是县里头一家,文化合作社成立后,村里的文化气息可浓郁了不少。”村党支部书记陈胜堂高兴地说,“我们村有一大批‘乡土文艺人才’,有敲锣打鼓拉弦子的,有唱戏写字画画的,他们原先总是聚在村里的文化室一块儿切磋,后来一研究就成立了这家合作社。”
“自西平县实施‘文旅振兴工程’以来,权寨镇持续培育文化优势、壮大文化力量,目前,全镇仅书画艺术人才就有30多人,其中中国书协理事1人、国家级书协会员4人,省市级书协会员20多人,文化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西平县权寨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今年以来,西平县文广旅局举办了包含新春嫘祖庙会、海棠文化旅游宣传月系列活动、第二届文化惠民活动、送戏下乡、四季村晚、城乡民俗表演、非遗展示展演、全民阅读、摄影及美术书法作品展等系列文化活动1600余场次。其中“送戏下乡,惠民活动”演出2300场次;节庆类文化活动、文化赛事类共280余场次;鼓励和支持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图书馆利用馆藏数字资源,在图书馆网站和公众号为读者提供电子图书、期刊、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开展各种线上阅读推广服务活动共计827场次,其中讲座53场次,展览14场次,总计参与17.5万人次。
今年以来,西平县文广旅局开展大铜器、音乐、广场舞等培训班近10期,共培训学员680多人,并且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网站等方式推送、上传,包括经典戏曲视频、群文教学、书画展览、文艺演出、每日新书好书推荐等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让大家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资源,做到服务不缺位、精彩不缺席。顺利通过了全省、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考核验收,并取得较好成绩。“西平文旅云”平台已对外发布文旅资讯495条、文化活动538场、艺术鉴赏视频及图片资源1260个,推出系列文旅宣传短视频84个,在微信视频号和抖音号关注2万多人,浏览量达100万+,点赞上万次,推出系列文旅宣传短视频多次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采用刊登,并被省市官方媒体宣传报道。
加强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更具活力
踏上念祖桥,经汉阙,缓步来到拜祖广场……把时间拨回到2023年4月25日,在西平县嫘祖文化苑,第十六届嫘祖拜祖大典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众多华夏儿女汇聚于此,礼拜人文女祖,同祈苍生万福。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据《史记》记载,嫘祖是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的正妃,是华夏文明的奠基人,她辅助黄帝南征北战、教化民众、缫丝制衣、母仪天下,开启服饰文明、姻亲文明、农耕文明,被尊称为中华之母、“先蚕”圣母。
据了解,自2008年以来,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六西平县都举办嫘祖故里拜祖大典,厚植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凝聚起爱母孝亲、勤劳奉献的精神力量,生动诠释了嫘祖文化、母亲文化的丰富内涵与魅力。拜祖大典已成为传承弘扬嫘祖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平台和文化品牌。
2013年中华母亲节促进会在西平举行首届中华母亲节研讨会,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一致达成共识,把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至四月初二定为母亲文化宣传月。西平县以嫘祖故里拜祖大典和母亲文化宣传月活动为载体,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开展一系列以尊母、爱母、敬母、孝母为主要内容的母亲文化宣传活动,大力进行爱母孝亲教育,不断提升嫘祖文化、母亲文化的影响力,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社会效果。
8月30日,走进位于出山镇酒店村的南500米处的战国冶铁遗址,只见3名工作人员正在安装文物保护公示公告牌。
据《史记苏秦列传》及《吴越春秋》等记载,出山镇酒店村为战国、汉晋时期著名冶铸重地,战国时著名的棠溪、龙泉、干将、莫邪等名剑均在此铸造,遗址至今保存的战国冶炼炉,系我国迄今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最早用配制的黑色耐火炉壁材料建成的冶炼炉,为研究我国古代冶金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今年以来,西平县文广旅局完成全县3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公示公告牌的安装工作。对建国以来西平县所开展的重要考古发掘和重要文化遗产调查情况以及单位人员所参加的全国重要遗址的发掘进行认真梳理,组织工作人员配合县政协完成11篇《河南考古记》征编工作。开展县域内红色标语类文物专项调查,西平现存红色标语10处,为建立红色标语类革命文物数据库提供具体保障。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积极组织全县国家级、省级、市级大铜器、姜家拳、剪纸、糖画等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学习,提高了全县非遗传承人技艺。
“我们将深入挖掘嫘祖文化、冶铁铸剑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用好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人文景观,加快发展棠溪山水游、休闲康养游、生态观光游、农业体验游、特色民俗游、工业旅游和县城旅游,不断丰富文旅业态。同时,为提升文旅品质提供更优质文化服务,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西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邓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