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T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9月06日
西平:万亩粮田绘“丰”景 千里沃野谱新篇
□ 许 静 陈 培 刘天鹏/文 赵永涛/图
 抢夏粮,保丰收。


毛豆丰收,农民喜悦。


渔网渔具,畅销全国。


 鲈鱼基地,收获满满。


 沃野千里,极宜农牧。


伊利悠然牧场。


 自动化养鸡设备。

  初秋,行走在西平大地,田野阡陌纵横交错,瓜果清香甘甜,农村环境焕然一新,一幅“内外兼修”的富美乡村图景在眼前徐徐铺展。2022年以来,西平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方向,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培育、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豫南地区重要的“粮仓子”“菜篮子”“肉架子”“奶袋子”地位持续提升。
  创新模式——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西平标杆”
  一株株玉米茁壮挺拔,一垄垄大豆长势喜人;玉米叶下,豆苗规整排列,两种农作物一高一低相得益彰……初秋时节,走进西平县老王坡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玉米大豆间作的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引人注目,微风轻拂,绿畴青纱飒飒摇曳,仿佛在迎接即将到来的又一个丰收时节。
  走进高标准农田技术服务中心,笔者近距离感受到了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虫情测报、气象服务等农业“智慧”。“我们把节水灌溉技术、智能农情监测、无人农机作业、智慧信息平台一体化建设作为重点,打造老王坡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该项目管护升级全部交由河南柏农全权托管,避免了设施损害,也减轻了政府维修管护压力。”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郭国选说。
  西平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吴振启介绍,西平县利用BOT(建设—运营—移交)投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引进河南水投集团投资建设,补足政府资金缺口。县政府注入资本金4960万元,水投集团注入资本金6800万元,撬动社会投资2.6亿元,由河南水投集团负责项目投融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项目建设期1年、运营期15年。特许经营期满后,水投将项目设施完好无偿移交给县农业农村局或政府指定的其他机构。
  在后期管护上,该县专门研究制订了《西平县高标准农田保险服务方案》,以农业设施财产保险和机器损坏保险为重点,按照农田水利建设投资1%缴纳年度保险费,发生保险责任事故时,由县农业农村局和中原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指定第三方维修企业进行快速限时维修,业主、保险公司、维修企业三方共同验收合格后,由保险公司支付理赔款至维修企业,实现快速修复,保障发挥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推广应用关键技术,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李汝伟说。
  数字赋能——畜牧养殖业开启“智慧畜牧”新时代
  在西平县嫘祖镇优然牧场,随着一辆精准饲料搅拌车缓缓驶过,空气中开始弥漫出清新香甜的味道,在现代化钢架结构的牛舍里,一头头奶牛吹着风扇,酣畅淋漓地咀嚼着由苜蓿草和秸秆混合制成的饲料。
  伴随着耳畔不断传来的浑厚“哞哞”声,笔者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奶牛身上。环视一圈后,奶牛脖子上佩戴的“项链”和耳朵上挂着的“耳钉”,勾起了笔者的好奇心,这些是啥设备?有什么作用?
  “奶牛佩戴的项圈和耳标都是智能设备,是奶牛的‘身份证’,通过这些设备,我们可以对奶牛的休息时间、反刍时间和体温变化等数据进行实时监测。”技术员张永刚介绍,牧场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技术人员坐在数据中心敲击键盘就可以对牛舍里的温度、湿度进行控制,而且智慧化信息平台可以根据季节和气温的变化,及时提醒牧场管理人员完善防寒、降暑等设施,为奶牛营造舒适宜居的环境。
  走进位于牧场东侧的全自动挤奶车间,只见300余头奶牛正在排队等候,它们头顶的24台赛科龙风机和恒温喷淋系统紧密协作,为排队等候的牛群带去了丝丝清凉。上午10时40分,只见80头奶牛经过AI识别系统的身份认证后,踏上全自动转盘式挤奶机,开始听着音乐生产牛奶。
  “产奶结束后,奶牛还要再经过AI识别系统,产奶量等信息就会自动在数据平台更新,并记录到每头奶牛的档案里。”牧场相关负责人王艳强说,“目前,牧场日产鲜牛奶278吨,项目完全建成后可日产鲜牛奶400吨,年均营业额可达5.4亿元。”
  “数字化、智能化为我们管理奶牛提供了极大便利,依托智慧牧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整个牧场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确保每头奶牛都能获得充足营养。”嫘祖镇优然牧场负责人强宏刚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引进优质奶牛,朝着打造亚洲单体最大的奶牛牧场目标不断前进。
  与嫘祖镇的优然牧场一样,五沟营镇的海蓝牧业64万只蛋鸡全产链项目同样采用了“智慧”养殖的方式。偌大的养殖场安安静静,只有几名工人在一栋栋现代化的鸡舍里检查蛋鸡的生长情况。
  海蓝牧业负责人代红艳介绍,每栋鸡舍有上下十层,每层均安装了自动给水、喂料设备,蛋鸡产出的鸡蛋会自动滑落到分拣带上,分拣带会自动对鸡蛋进行分拣、清洗、烘干,目前已经做到了对养鸡过程的全程溯源,每颗鸡蛋上都有溯源码,能够确保鸡蛋品质优良。
  海蓝牧业使用的智能化养殖机械装备正是由该县畜牧养殖机械装备产业园制造的。近年来,西平县在加快畜牧养殖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规划建设占地1400公顷的国际畜牧机械产业园和河南省畜牧机械产业园。法国新技、荷兰多赛等5家欧洲行业巨头和万华畜牧、金凤牧业等20多家本土龙头企业已经入驻,企业生产初步实现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
  科技加持——渔网渔具“触网”成金,水产养殖添动力
  在专探乡渔具电商产业园,3辆物流卡车有序停放,工人驾驶着三轮车来回穿梭装载着渔具;车间内,百余名妇女熟练地操作着机器编织渔网;电商直播间,带货主播热情推销产品,运营人员敲击键盘、点击鼠标……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
  “各位老铁,挑选鱼饵和鱼线一定要分清鱼的种类,像咱一般钓的草鱼、鲢鱼直接拍1号链接就可以啦。1号链接是个套餐,里边有10斤鱼饵和两盘鱼线。”在电商产业园内的快乐垂钓渔具公司直播间,该公司负责人王贺俊正在热情地向给网友们推介公司生产的相关产品。
  “电商产业园集生产、物流、仓储、商贸于一体,投入使用后,父老乡亲们的生意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红火,村里不少90后借助‘互联网’+平台的销售模式,成功转型为电商从业者。”专探乡水泉汪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忠介绍,目前,水泉汪村有256家网店,其中5家网店年销售额稳定在1000万元以上,2家网店年销售额800多万元,还有25家网店年销售额突破了100万元。
  30多座南北走向的网箱漂浮水面上,养殖在网箱内的加州鲈鱼正被打捞出水,搬运到停靠在路边的一辆活鱼运输车上……走进嫘祖镇张店村达旺水产养殖基地,只见一个个员工正干得起劲,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呈现出一派欢喜收获的忙碌景象。
  近年来,西平县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推进基本设施完善和种养殖示范主体培育,充分利用宜渔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鲈鱼养殖及现代设施渔业产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为鲈鱼养殖引注一池“活水”,为推乡村全面振兴再添“新引擎”。
  在西平县棠河集团浩欣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露天水塘内肥鱼欢跃,室内育苗池里鱼苗畅游,渔业发展产业化、品牌化、科技化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公司周边鲈鱼养殖区域面积已从2019年的20多亩发展到现在2000多亩,辐射西平县域以及漯河、平顶山等周边地区,整体带动服务规模100多户,服务产值6000多万元。
  据了解,西平县境内水域面积4.83万亩,养殖水域面积3万多亩,鲈鱼养殖产业发展面积3000多亩,养殖户122户,从业人员380多人,走在了全省的前列,2022年已成功申报河南省农业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发展试点县,县政府与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签订了战略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并顺利通过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省级验收。
  “我们将坚持稳定种植面积,严格保护耕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提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力争让农村特色产业更加突出,乡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人才支撑更加有力,乡风文明呈现新气象,乡村治理更加有效,把乡村打造成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西平县委副书记、县长侯公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