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永奇)近日,记者走进上蔡县黄埠镇小王营村老王营制麻厂,传统的洗麻、搓麻等程序已不复存在,现代化的流水线旁边站满工人,一派繁忙的景象。该厂负责人王运强向记者介绍,种麻、制麻是黄埠镇的老传统,而制麻手艺最好的还是小王营村。
“那个时候小王营村几乎家家种麻、纺麻、卖麻,老少齐上阵,非常热闹。”小王营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军说。种麻、制麻是小王营村的传统产业,也是支柱产业,靠着这一根根麻绳、一个个麻袋片,小王营村早早就富了起来。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以前受欢迎的麻产品逐渐被化工产品替代,许多小作坊式的生产主体入不敷出,大型麻厂的生产经营也陷入窘境,许多小作坊干脆转行做起其他产业。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许多产业都有过短暂辉煌,却因为跟不上时代的脚步而逐渐没落,像老王营制麻厂这样,有传统、有规模的旧产业怎样焕发新活力,不仅是王运强的难题,也是上蔡县委、县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
“老王营制麻厂当务之急是解决原材料和销路问题。为此,我们明确提出要老王营制麻厂对准市场主要客户的需求,以需求为生产目标,把产品往高、精、尖打造。”上蔡县有关负责人说。在解决此类传统产业发展的问题上,上蔡县坚持“一病一治”,找出问题关键,从思想、政策、资金等方面为企业“输血”,帮传统产业卸下负担、恢复活力。
“良方”开出后,老王营制麻厂又开始运作起来。在原材料方面,王运强选择性价比更高的进口麻原料;在生产方面,引进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将产品瞄准全国的烟草企业,按照烟草企业对麻袋、麻绳的标准优化产品,在提升品质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逐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南到云贵,北到黑龙江,我都投过标、中过标,今年我中了贵州省烟草公司的标,订单有400多万元。”王运强说。自从创新后,老王营制麻厂的生产逐步走向正轨并明显有向好的趋势。
有了成功的案例,对于小王营村的其他麻厂,上蔡县同样开出了要创新才能有发展的“药方”,来治疗有传统、有规模的传统产业的通病。据统计,2022年小王营村5家制麻厂合计年产值4000万元,带动就业190人。小王营村的百年制麻产业再次绽放异彩,成为帮助村民致富的特色产业。
小王营村的5家制麻厂的盘活,是上蔡县盘活传统产业的一个缩影。传统产业既是历史,又是一张名片。发展传统产业是打造自有品牌的基础,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由之路。上蔡县对原有的传统产业把脉问诊,推出“一病一方、四方会谈”的救治模式,并持续跟踪助企成效,不仅擦亮传统产业的招牌,而且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至目前,上蔡县盘活有传统、有规模的传统产业近20家,其中包括杨集镇的百年铁锅、杨集毛笔、上蔡县老粗布……仅2022年,整体实现创收近3亿元,稳定提供就业岗位近30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