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全文 盛夏丹东,游人如织。抗美援朝纪念馆前,观众排起长队,按序入馆参观。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70年来,任岁月流逝、斗转星移,人们始终不忘这场打出国威、军威的伟大战争和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抗美援朝战争锻造形成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必将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
牢记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华儿女铭记历史、自强不息,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铭记,以祖国和人民的名义
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近期日均有上万人前来参观。
走进这里,宛若走进一条时光隧道,带领人们重回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感受那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胜利与荣光。
山风呼啸,雪花飞舞。山坡上,志愿军战士们架着步枪,匍匐在雪地里,身上落满积雪……纪念馆中,还原了长津湖战役的场景。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绝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第83集团军某连是“冰雕连”的传承连队,连指导员张颂在展厅向来参观的战士们详细介绍“冰雕连”的战斗经历,逐句重读当年“冰雕连”战士宋阿毛写下的绝笔信。
铿锵的话语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个人。92岁的志愿军老战士唐剑光耳朵听不见了,但看到观众在逐字逐句抄写这封信时,老兵的眼泪扑簌簌滚落:“当年,就是这钢铁一样的意志,支撑着我们,赢得了这场胜利!”参观后,使劲挺直有些佝偻的身子,老人向“冰雕连”的雕像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里,松柏苍翠,鸟语啁啾。
墓园中,123座战斗英雄的墓碑默默矗立;英名墙上,是19万余位烈士的名字。一切,如列队整肃的方阵。
陈寿玉用轮椅推着76岁的父亲陈六街,沿着环形烈士英名墙焦急而仔细地寻找。
在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组织下,16名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家属来到沈阳祭拜英烈。陈六街父子从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县的老家不远千里来到沈阳,只为找寻烈士英名墙上“陈福平”三个字,追思为国捐躯的亲人。
“在这里!”顺着陈寿玉手指的方向,陈六街右手拄拐,费力支撑起身子,左手颤巍巍地探到陈福平的名字上,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
满头白发的老人,抽搐着哭得像个孩子:“爸爸,你离家时,我还不到2岁,你这一走就再没回来,我多想能看看你,叫你一声爸……”
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地宫里,安放着913具志愿军烈士遗骸。我国已连续9年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安葬。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一直致力于为烈士寻亲、组织祭扫。
铭记先烈、告慰英灵。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吴涛说:“前来祭拜英烈的人们接连不断。‘最可爱的人’永远是活在我们心中的英雄。”
传承,让抗美援朝精神世代发扬
沈阳市浑南区高坎街道,有一家由农家院改建成的展馆,展馆里是超千件和抗美援朝有关的展品。馆长孙德山已年过九旬,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在朝鲜战场上,他当过汽车兵、通讯兵、警卫员,立过三等功。
多年前,老人决定自建一座抗美援朝教育馆,宣传抗美援朝精神。他把自己的积蓄和每个月微薄的退休金投进去。缺资金,老人就外出捡废品、开荒种地,靠几元、几十元地积攒,一点点建起了这座展馆。老人的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帮助下,展馆建设日渐完善。
一个旧口粮袋被放在展览显著位置,这是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团长朱德昌送给孙德山的。
“战场上粮食不够吃,团长看我没吃的,就把他的口粮袋给了我,没想到,这竟成了他留下的遗物。”
战争胜利后,朱德昌被安葬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每年清明节,孙德山都会去陵园扫墓,和老团长说说话,“报告”展馆的情况。
“让年轻人记住这段历史,我的战友们才没白白牺牲,我才能闭上眼。”孙德山说。
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不会随时间而流逝。
开展“千名大学生行万里路、寻访百位抗美援朝老战士”社会实践活动,打造全国首批《抗美援朝精神》课程……位于丹东市的辽东学院近年来组织起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弘扬抗美援朝精神。今年4月,辽宁省抗美援朝精神研究基地在辽东学院成立。“进入新时代,我们格外注重用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铸魂育人,从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辽东学院党委书记周景雷说。
(据新华社沈阳7月2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