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玉荣 文/图
汝南埠镇陈门村村民刘新社在编织塑料花。
近日,在正阳县陡沟镇陡沟村,村民杨峰的馍店内摆满了刚刚出笼的手工馒头,院子被馒头的香味笼罩。
杨峰和妻子做手工馒头已经20多年了,靠着传统手艺,杨峰也“蒸”出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陡沟镇的手工馒头有上百年的历史,其特点是坚持手工发酵、手工搓揉,蒸出来的馒头松软香甜、口感筋道。近年来,陡沟镇积极引导村民传承陡沟手工馒头食品工艺,让传统馒头制作焕发新活力。
在陡沟村,有很多村民常年在庭院蒸制手工馒头,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周边地市。在这些地方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带有标志的陡沟手工馒头,特别是春节,来购买陡沟手工馒头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小庭院成了村民增收的“聚宝盆”。
“我们村家家户户在庭院里种植蘑菇,已经有很多年了。”熊寨镇毛集村长丰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长见说,“毛集村有种植蘑菇的历史,是典型的食用菌种植特色村。”在村民张海洋、向学海等人带动下,许多村民主动到外地学习蘑菇种植技术,回来后在自家庭院里开始种植,经过多年发展,蘑菇种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日均采摘量5000斤,是名副其实的“蘑菇村”。
“每年的四五月份,村民把蘑菇晒成蘑菇干进行销售。”刘长见说。如今,不仅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搭建蘑菇棚,而且厨房里、堂屋里、闲房里也堆满了菌棒。村民种植蘑菇的积极性高涨,大家一起传授技术、交流经验,蘑菇产业越做越大。小庭院成了村民增收的“聚宝盆”。蘑菇采摘旺季,上午采蘑菇,下午给蘑菇棒喷水,第二天一大早蘑菇就长得又鲜又嫩,一天一采摘,天天有收入,村民脸上笑开了花。
走进皮店乡康店村“五美庭院”示范户赵冬霞家,只见院落干净整洁,院内鲜花盛开。“这里以前是个沼气池,现在改成庭院的池塘了,里面种上了睡莲。”赵冬霞对记者说,“庭院里种植玫瑰花,做成玫瑰花茶,成了抢手货。”
像赵冬霞一样,在正阳县,很多村民通过整合院内及房前屋后空余空间种植果蔬、花草等,村民在自家庭院里发展“庭院经济”。
在油坊店乡油坊店村,村民马锐丽在家里加工鱼漂,挣钱顾家两不误。近年来,油坊店乡鼓励引导村民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简单易行的小种植、小养殖、小买卖、小手工、小电商、小作坊“六小”项目,形成了“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在汝南埠镇陈门村,村民刘新社正在庭院里编织塑料花。刘新社告诉记者,现在在自家庭院就可以增收,感觉很不错。在她的带领下,村里的留守妇女纷纷加入编织队伍,把庭院里的“方寸地”变成了“致富园”,在自家院里就把钱挣到了手。
近年来,正阳县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家庭手工编织、毛集村庭院蘑菇种植、周庄庭院蛋鸡养殖、王勿桥村传统伏陈醋酿造、陡沟村传统手工馒头制作、关路口村传统粉条加工、潘庄村家庭箱包加工等特色产业,培育“庭院经济”,做足致富文章,努力实现户户有产业、家家有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