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宏宇
平舆县东北部有条运粮河。
这条运粮河又叫余楼港,是洪河支流马港河的支港。
运粮河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爆发了隋末农民起义,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农民起义失败,沉重地打击了隋王朝。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的反隋主力,河南瓦岗军是其中实力最强的一支。大业七年(611年),翟让聚众在滑县瓦岗起义,设立瓦岗寨,举兵反隋,以后瓦岗军建立的根据地都叫瓦岗寨。翟让起义后,山东、河南的农民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绩、李密、王伯当都率军投奔瓦岗寨,队伍迅速扩大。就是在这个时候,山东人程咬金投奔到瓦岗军。由于程咬金作战英勇,很快成为瓦岗军的一名主要干将,受到瓦岗军军师李密的青睐。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势力壮大,二月建立了革命政权,李密成为瓦岗军的第一领导者,出身大官僚贵族家庭的李密篡夺了瓦岗军的领导权,自称魏公兼元帅,翟让成为副手。同年十一月,李密以赐宴为名,杀害了翟让等重要的农民起义将领,为他投降隋朝扫清道路。次年六月,李密率军投降了隋朝杨侗,瓦岗军彻底失败。不久,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又去投降李渊(唐高祖),因起兵反唐,被李渊杀死,河南瓦岗军被李密一手断送掉。
在这个过程中,程咬金一直跟随李密,带着瓦岗军四处征战,也跟着李密投降隋朝,后来投降唐朝。值得称道的是,程咬金在关键节点没有跟着李密反唐,而是坚定地跟随了李世民,成为李世民的左膀右臂,成为李世民的开国功勋,也成为李世民的把门将军,死后又陪葬在昭陵附近。程咬金的最后归宿,也算善终。这足见程咬金的大智若愚,技高一筹。
程咬金跟随李密的战斗岁月里,李密曾派他带领一支农民起义军到豫南作战,程咬金就来到豫州汝南郡活动,在汝南郡西南部山区建立了瓦岗寨(即确山瓦岗寨),在汝南郡东北部平原建立了瓦岗寨(即平舆瓦岗寨)。平舆瓦岗寨就是四门戴以东、张胡营以西的这座瓦岗寨。当时的瓦岗寨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早已形成的高岗;二是北边有一条涵河,向东与北边的汾泉河(项城境内的汾河)的支流黑河(又称黑泥河)相通;三是寨西北角涵河上有座涵头桥,是汝南通向项城的一条主干道要冲;四是周围广阔的平原,物阜民丰,农产品十分丰富,便于筹措布匹刀枪人马粮草。这些条件是山区瓦岗寨不具备的,鉴于此,程咬金在此建立瓦岗寨。
为了确保军需物品和人马粮草的运输,水路是最便宜、最便捷的,这成了程咬金的最佳选项。他决定把涵河向西延伸,与洪河的支流马港河相连,最近的距离就是开凿东西运河。他命令部下组织施工队,又动员方圆十里百姓参与开凿。很快,一条东西长11公里、南北宽6丈深1丈2尺的运河就竣工了。运粮河的开凿,间接沟通了洪河与汾河两大淮河支流,为当时的粮草运输提供了极大便利,在历史上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程咬金跟着李密投隋后,瓦岗寨没有了驻军。程咬金投唐后,瓦岗寨寂寞无声、门可罗雀。没有了驻军,没有了粮草运输,基本上是民用,运粮河便成了平舆(庙湾)与项城(李寨、老城、贾岭)的水上通道。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运粮河上还船帆高挂、运输货物。1958年,马港河取直,东岸大堤把运粮河入马港河的入河口拦腰截断,在大堤下面修了一个狭窄的涵洞,两边都建了涵闸,把运粮河水像扎布袋口一样扎住,像瓶颈一样管束,运粮河再也没有行船的机会了。
1951年,平舆县规划治理运粮河(余楼港),发动运粮河两岸几个大队的劳动力进行大会战。人们在运粮河的中游河段,即梁庙村中间河段挖出了一根长10米多的杉木桅杆。桅杆上挂船帆的铁环还在,惊动了很多人前去观看。这可以说明,当年运粮河是行过大船的。
在平舆境内,运粮河的长度是11公里,上游在瓦岗寨东北角的厂庙村、五门庄村、姜庄、四门戴一段,中游在小李庄、戴楼到梁庙,梁庙以西到余楼算是下游。从东到西,运粮河河道的基本走向没变、大致轮廓没变,所变化的是河道的宽度和深浅,这都是现在人挖河取土、开荒种地或建坝养鱼所造成的。现在保存完好的戴楼、梁庙那一段还能看到古运粮河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