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建光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面对漫卷诗书,蛰居京城的臧新义多少个难眠之夜,回望故乡,回望来时之路,回望筚路蓝缕的历程,回望自己内心深处坚守的一方斗室,决定用五十载积淀,回乡举办名为“故乡情浓”的书法展览,同时也为了了却一桩心事,把这笔收入用于家乡的慈善事业,并且明确说要关注残疾人群体,给弱者以尊严,给身残者以温暖。
这盏如烛火般明灭的灯火,曾经在乡下陋室内照射过祖孙二人影影绰绰的背影,而正是从这里出发,读书、求学、工作、沉浮,痛定思痛后,继续寒窗苦读。为了稻粱谋,三载方休,臧新义终于走进了梦寐以求的中国政法大学,攻读法律硕士研究生,也曾在心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
毕业后的臧新义通过招考进入北京市某市直单位工作。谁也不知道的是,在他忙碌的背后,始终有一个信念支撑着他一路走来,那就是书法。
书法对于臧新义而言,是鱼与水的关系,是心中的一潭静水。烟云京华,在繁华的背后,虽不能像古人一般峨冠博带、目光如炬,汇聚洪荒之力,挥斥方遒,但在柴米油盐之外,他始终坚持寻找适合自己的那座“桃花源”。
机缘巧合,曾经使用过的一座古院落,每每夜色阑珊之时,一墙之隔把尘世的万千烦嚣阻隔在门外,只有风越过高墙、吹动竹林时,一个人、一壶茶、一方砚、一支笔,对着案几上的宣纸倾诉思古之情。而房梁上汲取五百年岁月之精华的椽子,陪伴着他在精神世界游弋。
那一刻,臧新义一遍遍临摹《兰亭集序》《黄州寒食帖》等古帖,文字背后的力量与直击心灵的震颤,都会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笔下语言,独属于自己的那种中国意象,一遍遍让临帖与修心相糅合,一遍遍把中国精神与传统笔墨相融相交,一次次在二十四节气里寻找独属于自己的那份心绪,然后化作洋洋洒洒的一首首独具中国意象的诗词。
漫漫长夜、孤灯难眠,一字一句、皆为心声,他从“宣州司马青衫湿”里寻味,从隶楷草篆里寻觅,从人生长河中历练,融通古今、融古推新,求新求变、升华自我,在断舍离中告别,在长相忆中坚守,任凭两鬓霜白、心灵结痂,皆化作“一蓑烟雨任平生”。
言为心志,言为心声,多年的读书生涯,多年的生活积累,多年的苦苦求索,都在这介于清明与谷雨之间的时节拔节生长,等待着六月麦黄,割麦垛垛,千万里平畴下的故乡此时此刻一定是一片炫目的金黄。
而时节流转、风雨如晦,从北京打点行囊返乡的那一天,天高云阔,故宫金色的屋顶,白塔的神秘恬静,都昭示着这是一场心灵之约,是一次回归之旅,更是一次近乡情怯的忐忑行程。
临近中午,早晨那淅淅沥沥的春雨化作了满园春光融融,偌大展厅内人声鼎沸的影像记忆里沉浮,此刻倏寂无声,只有他们的主人在凝望审视着这些心血之作。
他讲述着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每一个自作诗的意境与行文的法度,白炽灯下的文字彰显着传统笔墨精神。
他侃侃而谈,似乎要与那个蛰守书房的文弱书生作别,化身高谈的鸿儒,是什么让这样一位历经风霜的人泪湿沾襟——是他走过了曾经走过的路,是他吹过了亲人吹过的风,更是他久别重逢的喜悦,更是他心心念念而急切奔赴故乡的真性情。
四十年前,他与祖父相知相守。每年腊月,祖父放下锄头,面对排队手握红纸的乡亲一挥而就。那时候,是臧新义最激动的时刻,他默契地为祖父伸纸拿笔,眼睛一刻不曾从粗糙大手下灵动的笔墨挪开,那些门对上遒劲的大字,那些美好的祈愿,那些新年的祝福,那些生生不息的年味,都是萦绕在少年心头的生命之源,时时刻刻,取之不竭。这更是动力之源,来自读过诗书祖父的影响如影随形,直至今日,每每想来也是感慨万端。
臧新义是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书法家,凭借苦读进入驻马店师范,毕业后在乡村教学,不甘于命运的他下海跑运输,戴着近视镜,坐在副驾驶,身旁永远是一摞摞书。也许人生不可能一蹴而就,他自幼就明白这个道理,读书是他对抗命运浮尘的锐器,更是实现人生抱负的唯一途径。
“根生河南,家在确山。心心紧系,故乡情浓。”一路见证过臧新义成长史的李新生观展后感慨至此,也勾惹起他浓浓的家乡情怀。
《乙未中秋节临汉〈封龙山颂碑〉有感》:“今夕将逢汉时月,因之把盏再挥毫。封龙山刻真名世,明月天心秋意高。”
《乙未国庆节晌午晴而大风 先农坛书院临诸晋名帖有感》:“魏晋风流几度雄,朝临暮写意匆匆。小园燕坐心如水,一任长风啸碧空。”
《戊戌腊月富阳谒达夫故居》:“行至富春江水长,达夫门下沐斜阳。也曾年少鞭名马,明日何方归道场?”
《敬题师尊刘艺先生巨著〈雪泥鸿爪〉》:“幽燕老将气雄魂,麟笔初成卧昼昏。书史千秋谁与共?雪泥且得爪鸿痕。”
从心灵流淌出来的诗句,看似随意,却用典拟古不在话下。这得益于他饱读诗书、不忘初心,更得益于他从未在万千繁华中迷失自我。
《秋兴八首》是杜甫七律代表作,借深秋凋伤冷寂之景抒写其暮年漂泊无依、空怀抱负的悲凉心境,表达了深切的身世之悲、离乱之苦和故园之思,悲壮苍凉,意境深闳,生发出一种沉郁深邃的美学意境。臧新义常常诵之、心向往之,并随着他的笔墨酣畅淋漓地展现在宣纸上,成为兼具书法与内涵的佳作。
《壬寅秋兴其一·白露夜作》
最爱浅秋夜,气泠天碧澄。清辉怜太白,白露忆少陵。
草色青还在,时流暂抚膺。举杯无俗事,醉里逸思兴。
《壬寅秋兴其二·中秋夜作》又见中秋月,天涯思故乡。三年多疫病,满鬓益风霜。
代谢春秋急,诗书日夜忙。篱边丛菊瘦,不为谢家黄。
《壬寅秋兴其三》昨夜秋风起,晨寒独仗藜。荣枯长若此,意气了无兮。
笔下烟云远,胸中风物齐。兴来思杜老,丛菊草堂西。
《壬寅秋兴其四》微云淡河汉,秋色醉人心。高树蝉方静,低丛虫细吟。
归来半壶酒,客去独弹琴。也欲北楼上,临风一洒襟。
《壬寅秋兴其五》中原多滞后,壮岁入京华。每忆昔时窘,常寻八月槎。
晨书怀赤子,夜读化丹砂。自有东篱菊,年年处处花。
《壬寅秋兴其六·寒露二日作》
寥廓江天远,微云散碧空。群峰渐黛色,孤雁送秋风。
草木凄凄后,诗书漫漫中。鸥心何处去,试问竹林东。
展厅的这些佳作,令观者心生感慨,扇面、对联不拘一格,或鸿篇巨制大浪淘沙,或小桥流水下自成蹊。这是书法家臧新义回馈家乡的一首心灵之歌,更是“走出去请进来”的当今书坛妙手与故乡的一场告白,更是真正意义上一次情感升华。
观者云集,感叹者有之,唏嘘者思忖,感喟文字背后的宏大胸襟。与臧新义对话,与其说是一次双向奔赴的心灵之旅,不如说是走进他内心深处、开启读懂他书法的心灵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