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27日
于书贞:带着她们奔向幸福生活
记者 杨 森
  走进“河南省乡村出彩巧媳妇”于书贞创办的盆东村缝盘针织厂,宽阔的车间整洁明亮,一名名女工熟练地在缝盘旁操作着,用一双巧手把半成品的毛衣片加工成款式多样、质优物美的成品毛衣。“来这里工作的都是留守妇女,家里离不开人照顾,生活也比较困难,我就想带着她们多挣点儿钱、贴补贴补家用。”于书贞说,“目前,企业为近20名留守妇女提供了就近就地就业机会,每月可生产成品毛衣4000件~5000件,女工平均月收入近 2000元。”
  乡村要振兴,巾帼力量少不了。在西平县盆尧镇盆东村委兼职的于书贞告诉记者,光盆东村的留守妇女就有五六十人,虽然她们大多数上了年纪,但都心灵手巧、勤劳能干,只是缺少一条脱贫致富的门路。“她们都比较信任我,愿意跟着我干,我不能让她们失望。”于书贞说。初创业那会儿,没有设备、没有厂房、没有技能,心思灵活的于书贞就想到了合作。在于书贞的牵头下,几十名留守妇女成立了村办企业,在村里建设了厂房、购置了设备,并与西平县蚕神源针织厂合作,蚕神源针织厂为她们提供毛衣订单、开展技能培训,一帮“娘子军”就这样从无到有、自主创业,风风火火地干了起来。
  使用缝盘进行缝纫作业时,熟练工的效率是非熟练工的好几倍,需要大量学习培训才能掌握这一技能。“一开始,女工不会干、干得慢,非常为难,我就开车带她们去蚕神源针织厂进行培训。她们都很能吃苦,很快就达到了熟练工水平。”于书贞动情地说:“我们的订单是计件制的,女工都很珍惜这份工作,经常主动加班到很晚,就是想多做一些订单、多点收入。”
  “她们挣钱不容易,我能做的就是为她们服务好,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于书贞的话语朴实中带着温度。有时候,订单回款不及时,她就用自己的积蓄垫上,保障女工的计件工资按时足额发放。邻村贫困户李燕芳生活遇到了困难,于书贞就请她来厂里工作,考虑到她住得远不方便,晚上还会留她吃顿便饭。“咱就是实实在在想让她们多挣点儿钱。”正是这份真诚,让于书贞真正成为这支“娘子军”的“主心骨”“带头人”。借助能人带动,“她”力量汇聚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成为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我们村还有不少做不了缝盘缝纫的留守妇女,我想把她们的力量也发动起来,为她们开拓新的增收致富渠道,带着她们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于书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