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3月13日
全国人大代表祁兴磊:
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 确保肉牛种源自主可控
  记者 张遥驼
  “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干货’满满,字字句句振奋人心。”近日,记者连线全国人大代表、泌阳县畜牧技术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祁兴磊时,这位“新代表”依然难抑激动心情,畅谈聆听政府工作报告的体会和参会感想。
  “党的二十大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指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逐步实现种业自主可控。让农业科研人员,尤其是从事品种培育人员感到责任重大,也充满希望。”祁兴磊说,“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内心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我始终关注‘三农’、科技领域,尤其是肉牛品种培育和肉牛产业发展,提交了《关于做好我国自主培育肉牛品种推广利用的建议》。”
  1986年以来,祁兴磊以法国夏洛莱牛作父本、南阳牛作母本杂交,又将含夏洛莱牛血统50%的杂交牛进行正、反回交培育。2007年,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用牛新品夏南牛在泌阳县诞生,填补了中国肉牛品种空白。
  “包括夏南牛在内,我国目前自主培育的肉牛品种有5个,但在推广利用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祁兴磊告诉记者,参加全国两会前,通过深入调查和咨询,了解到我国肉牛品种存在缺乏核心育种场、种公牛数量少、育成后没有持续扩群繁育等问题,“每个肉牛品种,都是科研人员和社会各界共同奋斗的成果,凝聚了几代人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是中国肉牛科技的原创,应该加强推广应用。”
  “肉牛品种对肉牛产业经济的贡献率超过40%,是肉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祁兴磊说,通过对夏南牛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不仅带动当地肉牛产业发展,还让越来越多的农户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牛链条”。
  如今,泌阳县打造了一条集科研开发、种源供应、规模养殖、商贸物流于一体的全链条牛产业,当地从事肉牛养殖的超过10万人,夏南牛产业全口径收入达15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致富牛”。
  “以种业振兴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进一步夯实农业强国根基,是每个农业科研人员的使命。”祁兴磊表示,将全面领会全国两会精神,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做好夏南牛科研创新与推广,推动夏南牛无角新品种培育进程,不断推动牛肉产量逐年增加、肉牛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