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14日
武状元张凤鸣

奚家坤


  据西平旧志记载,西平历史上唯一的武状元是张凤鸣。张凤鸣,字岐山,清道光二十九年生,西平县城北花马刘村人。同治十三年,得中武状元,曾在云南边陲做官三十多年,深受少数民族尊重。新中国成立后,在云南地方上编录的民歌集仍收录有少数民族歌颂张凤鸣的歌谣。
  张凤鸣幼年家境贫寒,靠父亲做些小生意糊口,其伯父家境殷实,但不幸早丧,膝下无子,孀居的伯母可怜小凤鸣,便收其为养子,后在本村武术馆习武。据说,张凤鸣在练武时,一条扁担对着窗台架起就是他的床铺,不管白天黑夜,累了就躺在上面歇会儿,醒了还接着练,十分刻苦。待张凤鸣长到十八岁,便对各种武艺十分精通。
  同治十二年乡试,张凤鸣得中武举。第二年喜逢大比,考取头名状元,授头等侍卫。
  一日深夜,更卒抓住一个调戏宫女的年轻人,扭送给张凤鸣,松绑一问,原是当朝将军马殿选的儿子。凤鸣对其严加训教一番,写了一封信,当夜连人一并送交马府。信中讲明事件原委,又写道:“令郎不轨,闯下大祸,有辱将军家声。望三思,妥善处置。”马殿选看罢书信十分恐慌。此事可大可小,处置不当不仅孩子丢了性命,自己的官位也将不保。第二天,马殿选携重金登门拜访,张凤鸣觉得只要严加教育,能改过也行,退回了马殿选赠送的金子。没想这一退,犯了马殿选的猜忌。马殿选总怕张凤鸣将这件事泄露于人,因此费尽心机设置了一个圈套,向皇上奏本谎称:“云南西部有一股苗民叛乱,必须立即发兵剿灭。”并自荐为统领,推荐张凤鸣为副辅助。平叛大军进入云南西部,却不见叛乱迹象。马殿选强找借口,手指苗家放的猎枪说:“这就是叛乱的武器!”立即下令屠杀无辜苗民,不少官兵还趁机掠夺民财。张凤鸣劝阻,马殿选不听,事情越闹越大,苗民面对屠刀走投无路,以死相拼,甚至结伙偷袭官兵。张凤鸣怕再闹下去难以收拾,再次劝阻,马殿选仍不听。无奈张凤鸣自率嫡系部属把守要道口,将兵士所掠夺的财物一律扣留下来,广招苗民认领。没人认领的财物变卖成钱,赈济逃难百姓,因而大得民心。当地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重天,两种官,一官举刀杀百姓,一官为民伸屈冤,千刀齐剐马阎王,万樽共祝张青天。”马殿选在万民叫骂中施了一个脱身计,带着一部分兵马班师回京,把平叛的重任全部留给了张凤鸣。张凤鸣积极组织苗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局势很快稳定下来。马殿选回京后及时呈上奏章,条陈平叛战绩之后,又写道:“张凤鸣治边有方,云南非他不能镇守。”皇太后条条恩准,即传圣旨,改任张凤鸣云南参将。
  平“苗叛”事件过后,张凤鸣到云南总督府拜见总督丁振铎。丁总督说,你在平叛中立功不小,我已写成奏章上呈皇上,为你请功求赏……张凤鸣听了只是摇头叹气,良久不语。后在丁振铎的劝说下,把事情原委讲述出来,最后说:“无中生有,制造事端,屠杀无辜苗民,功在哪里?”时隔不久,皇上颁旨奖赏平叛有功人员,钦差给张凤鸣送来皇太后亲赐的红顶盔冠,从二品官服。除外,其余赏物全部毁弃。
  张凤鸣留云南,先后出任云南参将、楚雄副将、鹤丽镇总兵等职。云南地处西南边远地带,到处是深山老林,盗贼、土匪较多,尤其是沿边村寨常受异国盗匪骚扰,百姓不得安宁。张凤鸣一就任,就一边集中力量剿匪、护边,一边倡导组织民团自卫。各地自卫武装纷纷组建,张凤鸣拿出自己的俸禄购置了200多支枪,分发给民团保家卫边。不到半年,匪盗敛迹,百姓安居乐业。云贵总督岑毓英对张凤鸣那种勤政为民的精神和才华十分敬佩,常以“智、仁、勇”三字称赞。
  光绪三十四年农历四月下旬,张凤鸣奉诏回京,行至湖南常德,不幸病逝,终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