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1月09日
老家的年

李月强


  早年的乡村,一入腊月就有了年的味道。
  那会儿过年时蔬菜单一,除去几样当家的蔬菜,细菜是没有的。为了丰富餐桌,过年的菜品中必有豆腐和粉条。磨豆腐一两个人即可完成,但打粉条是个巨大工程,费工、费时、费力,需要合作完成。打粉条的粉面是自家红薯磨的,沉淀出来晒干,腊月人们闲下来,选个好日子打粉条。一说打粉条,一村子男女老幼出动了,和面的、烧火的,打粉条、煮粉条、捞粉条、挂粉条。
  那一年,村里打粉条的地点选在我家院子里,男人们撸胳膊挽袖子忙碌着,大柴锅、大水缸、大铁桶、案板、漏勺、小木棒。女人们说说笑笑,在院子里拉起一根根绳子。这些绳子连着两棵树或者多棵树,挂着粉条的小木棒一根根拧挂在绳子上。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粉条架下钻来钻去,像在童话世界里穿梭。
  小年二十三,村里必杀年猪。杀年猪也是孩子们的节日,大人煺猪毛,我们围在大铁锅旁等待。白胖胖的大肥猪睡上案子,开膛破肚。当两扇白亮亮的猪肉挂起后,我们的眼睛盯在了放猪下水的大木盆里,我们想要的是猪水泡(猪尿泡)。
  收拾猪下水的一般是上了岁数的爷爷们,他们懂我们的心思,三下两下从盆里扒出猪水泡给我们洗净。看吧,得到猪水泡的大孩子争着、抢着、跑着,把猪水泡吹圆了,用绳子把口扎紧,猪水泡大气球。他们牵着绳子在前面跑,“气球”飞起来了,再看“气球”后面,一群小娃娃疯跑着,一个个小脸红扑扑的。
  小年也是年,这天要送老灶爷上天,他要上天汇报工作。灶王爷是火神,保佑家宅平安,人们感谢他,举行个仪式送他,烧香磕头,饺子敬上。堂屋供桌的最东边是灶王爷的位置,东为首,他最大,有位置有对联。上联是:小年夜里走。下联是:初一早上回。人们离不开灶王爷,生活也是生火,有火才有生活。历史书第一课讲到火,从猿到人最大的进步是学会了利用天然火,并学会了保存火种。后来,我们的祖先又学会了钻木取火,有了火,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今天,火也是幸福的象征,一个家是否美满幸福,厨房里热腾腾的饭菜是最好的证明。
  二十四扫房子。那会儿没有装修一说,大柴锅烧柴火,厨屋屋顶上大串小串的灰嘟噜,尤其灶台上面,灰嘟噜被油烟熏成了油嘟噜。一串串油嘟噜在灶台上面摇摇晃晃,每次掀锅盖时,我总担心它们会掉进锅里。平时大人不让清扫,不年不节的,不要惊动了灶王爷。举头三尺有神明,家宅平安谁说不是灶王爷的功劳。
  二十五蒸年馍。大馍、圆馍,包枣子、包红豆,寓意着香香甜甜。每年我家还做花馍。母亲的花馍中必做大鲤鱼,她在案板上压好面胚,然后用两根筷子从一头一夹,鱼有了头、脖子。接着母亲掂起面胚放在高粱莛子纳成的新盖帘上,横着拍下、竖着拍下,鱼鳞成了。这条鲤鱼很漂亮、很绅士,眼睛用红豆点上,脖子上系着面围脖,围脖上缀个大红枣。这就是年年有鱼。
  母亲做花馍的手艺是姥姥教的,新中国成立前,姥姥在大户人家做厨娘,她会做很多既美味又美观的食物。我喜欢看姥姥做花馍,她做花馍时立刻变成了魔术师,一双筷子、一根莛子,菜刀的刀背、刀刃都是她顺手的道具。一朵朵石榴花开了,一个个“云彩勾”挂上,“云彩勾”多么诗意的想象,勾着云彩生活,那是神仙过的日子。
  蒸年馍时最让人激动的是掀掉蒸笼盖的那一刻,暄不暄?白不白?外表光滑不光滑?蒸笼盖掀开了,一屋子蒸汽弥漫,这就是蒸蒸日上。
  每年年馍出锅时,趁热乎先给爷爷、奶奶端去几个尝尝。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年,父亲从粮管所买来两袋机器磨的白面,那一年的年馍,白、暄、香甜。我们端上几个白馍送去二爷家,二爷、二奶拿着馒头在煤油灯下看了又看,舍不得吃一口。
  二十六出油锅。炸丸子、炸酥肉、炸鸡块、炸鱼块。父亲喜欢炸面鱼儿,他说童年时家里买不起鱼,他的奶奶给他炸面鱼儿。炸面鱼儿的面糊不稀不稠,里面放盐、葱花。那年我回家出油锅,父亲突然说想吃面鱼儿了,我照着他说的做好了面糊,然后用手抓起面糊往油锅里下,父亲一看急了,拿起筷子沾上面糊,对着油锅一甩、一甩。很快,油锅里游出来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鱼儿”来。
  出油锅的仪式也很隆重,不许大声说话,灶头前要先摆上碗筷,第一锅是灶王爷的。祖祖辈辈就这么有节有制、有敬有重地生活着。
  最难忘的是腊月二十九晚上,父亲写完春联,用剩下的红纸给我们糊灯笼。灯笼骨是竹篾子编成的,编好后糊上红纸。灯笼座是木头做成的,嵌入铁条做提手。大年三十夜晚,我们以谁有小灯笼而自豪,灯笼座上坐上小蜡烛或者煤油灯,然后罩上糊好的灯笼。小孩子提着灯笼出门了,在没有电灯的夜晚,一群小孩子提着灯笼排起了队伍,一条长长的火龙在小村里游动。
  夜很深了,父亲的灯笼还没糊好,我们困意沉沉,可谁也不愿意去睡,毕竟怀着喜悦的等待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