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9日
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
  □ 耿亚州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高市域社会治理能力。”市域作为介于省域和县域之间的治理层级,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以城带乡的引擎作用和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依托,不断壮大社会治理主体力量,加快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
  夯实“共建”基础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领航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方向。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组织吸纳、价值引领等方式实现对市域社会治理的宏观把控;充分发挥党在推动社会资源整合配置、协调多元主体利益诉求和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作用,构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有机整合基层治理机制,立足市域资源及发展现状,推动形成党委领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
  二是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凝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依靠力量。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群众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最基础、最广泛的依靠力量。加快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要始终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方面,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集中力量做好基础性、普惠性民生工作,化解基层矛盾、增进团结和谐,把治理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另一方面,提高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工作的实效性,善于运用新科技手段赋能市域社会治理,提高群众政治参与热情,创新群众参与形式和载体,畅通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等基层治理实践渠道。
  三是优化社会协同参与机制,构建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最重要、最高效的途径就是依托专业组织和专门人才,搭建资源共享协作平台。要通过不断优化市域社会治理协作参与机制,推进政府、组织、群众“三方联动”,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市域社会治理共同体。同时,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特色优势,充分运用政策制度保障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权利和机会公平。
  抓好“共治”关键
  一是落实有为政府主体责任推动市域社会“共治”。政府是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导力量,加快构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新格局需要切实落实有为政府的主体责任。首先,要紧紧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各部门权责关系,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职能,克服因政府职能“缺位”而导致治理失效现象。其次,要以创新激活落实有为政府主体责任的内生动力。政府要加快制定市域赋权清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力量、资源、权限向区县和乡镇倾斜,同时有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方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决策更加优化,不断提升治理的精细化、精准化和高效化水平。再次,要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保障落实有为政府主体责任。最后,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强化用法治力量规范政府行政过程和行政行为,持之以恒加强执法过程的制度化建设,严格落实行政问责,确保政府行政及时有效、公平公正。
  二是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决定作用推动市域社会“共治”。市场主体是建设有效市场的关键,也是市域社会“共治”的重要主体。企业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域社会“共治”自然离不开其参与及社会职能的充分发挥。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加快推进国企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推动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发展,充分释放企业活力;另一方面,要强化企业在市域社会“共治”过程中的责任担当,提升企业家社会责任感。同时,进一步畅通企业沟通与治理渠道,搭建企业与政府交流沟通平台,提高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
  三是强化法治保障确保市域社会治理行稳致远。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作用。首先,要注重科学立法,丰富市域法治供给,提升立法质效,找准立法切口,确保新法务实管用。其次,要坚持依法决策,政府要带头维护法治权威,多种途径开门问策,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再次,要优化市域法治服务,注重精准服务、均衡覆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最后,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创新方式和载体加强普法宣传,不断提升市域居民法治素养。
  落实“共享”目标
  一是确保共享主体的广泛性。“共享”强调治理资源、治理利益的“红利”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这既需要在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过程中做大蛋糕,也要求全体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享有蛋糕。具体实践中,要注重激发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凝聚全体社会成员做大蛋糕的强大合力。同时,应充分尊重不同社会群体的合理利益诉求,要避免因性别、年龄、职业等差异造成做大的蛋糕分配不均,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发展机会且都能享受社会发展“红利”。
  二是确保共享过程的公平性。坚持以共享为目标,就是在解决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时,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在共治共建过程中享有更多参与度和获得感,从而使社会发展成果公平公正地惠及人民群众。为此,我们要不断调整分配格局,缩小行业及地区间的差距,推动社会各领域、各主体间发展更加协调。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体系,切实保障共建过程全民参与,实现“共享”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三是确保共享成果的全面性。确保市域社会治理共享成果全面且丰富,不仅要求更加公平地分配物质利益,还要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一方面,要在持续创造社会财富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分配制度、优化公共产品供给、拓展公共服务覆盖面,实现物质成果共享;另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实现精神成果共享。
  (作者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