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丹华 通讯员 李 帅
眼下,汝南县三桥镇溱头河村百余亩金丝皇菊迎来采摘期。村民趁着晴好天气忙着采摘,一派丰收景象。“采摘下来的金丝皇菊将通过筛选、烘干、包装等一系列环节后进行销售,预计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6万余元。”提起种植金丝皇菊的收益,该村负责人如数家珍。
溱头河村采用“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特色产业助农增收、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是汝南县不断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汝南县以“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强村级组织凝聚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
拧紧责任链条 耕好一方田
汝南县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系统谋划。同时,纳入基层党委(党组)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乡镇(街道)和县直帮扶单位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拧紧责任链条,确保发展任务落到实处。
“为了充分发挥‘人多思路广’的优势,我们将把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作为联村帮扶单位的重要工作内容,帮扶单位与所帮扶村集体经济发展相挂钩,助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村子要变强,要看“领头羊”。汝南县聚焦“五星”支部创建,创新实施村级党组织“十佳百优头雁”培育工程,通过回引能人、选优配强、素质提升、典型选树、正向激励等方式,打造村级带头人队伍。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方面,组织全县村党组织书记登台竞技,谈举措、比成效、述打算,敦促党组织书记真正成为带动发展集体经济的“主心骨”。
同时,积极探索推行“三联三建”工作法,按照资源禀赋相近、产业发展方向相近、生产需求供应互补的工作思路,推行“村村抱团”发展模式,通过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达到优势互补、经验互教、资源互享、产业互融,共同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找准发展路径 实现双增收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三桥镇溱头河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实施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文化带动多轮驱动,大力推进蛋鸭养殖和鸭蛋深加工项目建设,年销售收入1500万元,引进特色金丝皇菊种植100亩,带动150多名群众就近就业,年集体经济收益35万元。同时,依托千年仁义井文化,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实现乡村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小鳝鱼大产业,养殖基地不停歇。销国内销国外,走出国门赚外快!在常兴镇曾庄村建兴生态水产养殖合作社,工人正在捕捞鳝鱼和南美对虾,曾庄村采取“龙头公司+农户+合作社”模式,发展了占地300亩的鳝鱼、南美对虾、鲢鱼混养的水产养殖基地,每亩效益4万余元。
在汝南,像溱头河和曾庄这样发展思路明晰的村子并不在少数,他们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培育“一村一品”,推动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带入大市场。“现在村集体发展好了,不仅能改善村里的设施,还能让我们在家门口务工。”曾庄村村民杨全荣说。
强化正向激励 注入新动能
金铺镇金铺社区现代农业示范园里,一座座温棚、标准化厂房建成投入使用,手工制作麦草画、开心农场和露营农家乐等特色产业方兴未艾……金铺社区主要负责人说:“县里出台的村干部报酬激励管理办法,为我们加满了油,鼓足了劲,让我们工作上有了奔头、待遇上有了盼头!”
为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参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汝南县探索制定了《汝南县行政村(社区)干部报酬激励管理办法》,将村干部报酬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挂钩,对年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对党支部书记和其他村(社区)干部分别按照年集体经济实际收益4%和2%的标准进行奖励,当年集体经济收益实现增长的,经法定程序,提取增长部分的20%对村(社区)干部进行奖励,形成了村干部多干多得、集体收益多收多得的正向激励机制。
老君庙镇小方村围绕羊肚菌种植,流转1500多亩做强“一村一品”,使昔日贫困村变成今日网红地;张楼镇庙东村一座座服装车间正在如火如荼地生产;留盆镇冯亮村特色农业产业园内,一个个企业陆续进驻;宿鸭湖街道孙屯社区正在建设豫南水产品产业链研发中心……这些喜人的场景让我们看到汝南县正以党建引领激活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手段、多措并举,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汝南县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