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08月26日
喜迎二十大 出彩驻马店
非凡十年县区行走进泌阳

扫码看视频


泌阳:大手笔带来大提升

记者 侯伟峰

  泌阳是盘古文化的发源地,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之城。近年来,泌阳县围绕打造驻马店副中心城市和豫西南区域性中心县城的目标,在完成拉大城市框架、基础设施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城市功能、环境、文化、服务“四个品质”持续提升。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3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近30万人,城镇化率达46.5%,被授予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称号。
  以项目为载体,以沪陕和新阳高速引线为轴,以泌水河、梁河为魂,全面铺开“六大功能区、两大生态带”建设,分别是铜山湖生态旅游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商务中心区、老城区、产业集聚区、现代物流区和泌水河生态带、梁河生态带。
  城市建设跨越发展。坚持拉大城市框架与完善功能并举、建设新城与改造提升老城并重、城市与“两区”路网互联、功能共享原则,投资180亿元,实施“四环两引线”建设工程,打通所有断头路,对主次干道全面升级改造、背街小巷道路进行硬化,高标准建设县文化艺术中心、游泳馆、体育馆等。人均绿地面积18平方米,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被定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被评为省级森林城市。
  突出一个引领,做精城市规划。依规招标同济、苏州等规划设计院,高标准修编城市总规控规,高质量完成“六大功能区、两大生态带”控规详规,完成海绵城市、综合管廊、供排水等城市提质专项规划27个,完成城市色调、水系设计36项,全面启动产业集聚区和空间规划修编,形成了立体化、全覆盖的规划体系。
  坚持两个深化,擦亮城市底色。一是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倾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国家级绿色矿山开采加工示范基地建设,让绿色成为泌阳最鲜明的标志。二是深化城市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城市发展名片。
  聚焦三个重点,提升城市品质。一是聚焦新城带动。把城东城南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高地,累计投资220亿元,着力实施“五院”“五校”“五中心”“五园”“五路”建设。“五院”,即新县人民医院、新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康复养老医院;“五校”,即县一高新校、九年一贯制思源实验学校、县第31小学、县第36小学、县第37小学;“五中心”,即中州商贸中心、建筑材料贸易中心、洲业汽车贸易中心、中原食用菌交易中心、客运服务中心;“五园”,即森林公园、月儿湾公园、盘古公园、夏南牛主题公园、文化公园;“五路”,即新区内的白云山大道、文苑路、五峰山大道、花园大道、行政路。二是聚焦老城改造提升。按照建设新城、改造提升老城并重的原则,围绕老城区城市“四治”,强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公厕垃圾中转站建设、道路立面提质改造工程。三是聚焦生态水系治理。坚持以水润城,强力推进泌水河、梁河生态治理工程,累计投资36亿元,先后治理河道24公里,建成跨河大桥9座、沿河主题公园6座,形成了“两河九桥七坝六园”的生态景观带。
  开展四项行动,完善城市功能。开展路网畅通提升行动、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城市管理提升行动、城市文化提升行动。擦亮盘古圣地这个金字招牌,保护好范缜故里、焦芳故居、楚长城等文化古迹,点亮焦竹园革命圣地火把,挖掘传承红二十五军精神,厚植城市的根和魂。
  泌阳县将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力度,精细管理,力争把泌阳建成豫南区域性中心县城、山水园林城市。

  

泌阳:加快打造“中国牛城”步伐

记者 郭建光


  从20世纪80年代末下决心培育肉牛新品种的那一刻,“夏南牛之父”祁兴磊带领育牛团队,不分寒暑,久久为功,历时21年,终于在2007年培育成中国第一个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夏南牛,填补了中国肉牛品种的空白,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夏南牛,一个可以在全国推广的肉牛品种,一个创造百亿级产业经济的特色优势产品,更是一个让泌阳牛起来的烫金名片。
  头雁引领,雁阵齐飞。从青丝到华发,祁兴磊正是凭借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一步步成长为育牛团队的领头雁。
  根据育种工作的需要,育牛团队的科研人员每年要实地测量1.4万头核心牛群的体尺、体重,每头牛每年测量2次,一次测量5项体尺,全年要完成14万个数据采集。正是靠着科研人员共同的初心,整理出肉牛育种资料900多万字,填写表格30多万张,发表科研论文26篇,取得科研成果4项。
  夏南牛是用法国夏洛来牛为父本,我国地方良种南阳牛为母本经过杂交创新、横交固定和自群繁育三个阶段,采取群选群育、开放式育种方法育成的。夏南牛是用法国夏洛来牛和南阳牛第一个字命名的,也有育成于华夏之南之意。
  正是夏南牛带来大产业,让泌阳逐渐成为名副其实的牛城。
  位于泌阳县夏南牛产业园的恒都食品公司西厂区,一辆辆冷链运输车在两个1万平方米的冷库前整装待发,每天发往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牛肉制品达300吨,在沃尔玛、今日优鲜等大型商超建设直营店100多个,网络终端3500家。
  占地800亩的夏南牛产业园里,冷鲜、熟食等项目早已形成全产业链条,并在不断延长。牛腱、牛腩、牛排……一整只牛在这里被细分为200多个品种,已落地的牛血生物制剂项目将带动夏南牛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经过科学养殖,夏南牛的肉质已达到日本和牛分级标准A4级高端牛肉,新培育的夏南牛无角新品系使每头牛经济效益提升2000元以上。泌阳县在以政策驱动发展夏南牛产业的基础上,创建国家级夏南牛博士后流动站,成立夏南牛产业发展研究院,建成夏南牛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国家核心育种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提档增效,夏南牛全产业链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
  肉牛市场前景巨大,夏南牛作为泌阳县肉牛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要切实做好夏南牛肉牛保种育种,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肉牛“芯片”。泌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夏南牛肉牛产业发展,将打造“中国牛城”作为一项优势工作来抓,以工业化思维、标准化模式、品牌化结构推动夏南牛肉牛产业发展。要加快规模化养殖步伐,通过政策引领、金融助力、整合资源、培引龙头企业、科研联合等环节寻求突破,将发展夏南牛肉牛产业的各项政策落地见效。
  泌阳县夏南牛产业“一园、两线、两基地、两场”格局已经形成,一个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引领夏南牛产业走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利益链、形成生态链,泌阳县新建肉牛养殖基地32个,肉牛养殖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全口径产值150亿元……牵住夏南牛的牛鼻子,群众兴牛业、发牛财,种养加一体化的夏南牛全链条产业已然扎根泌阳。
  “我们正与高校合作,开展地方畜禽精准快育种体系构建与新品种选育工作。”祁兴磊说,夏南牛的成功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夏南牛强起来、牛起来任重道远。

  

借力“院士经济”赋能产业升级

记者 张遥驼


  配料、搅拌、装瓶、灭菌……近日,走进河南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鲜菇坊)车间,自动化出菇房内,加湿设备有序穿梭,蓝光照射下,一层层金针菇正茁壮成长。
  “可重复使用的菌瓶代替了一次性菌袋,避免了生产中造成污染和浪费,改变了食用菌产业结构和传统种植模式,大大提高了总体产量。”该公司总经理熊忠林说。
  熊忠林介绍,通过向“香菇院士”李玉借智借脑,增强菌种生产方向的核心竞争力,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可日产食用菌近150吨,年利润达4500万元。
  鲜菇坊的发展壮大,可谓是泌阳县推动食用菌产业与院士“联姻”、助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生动实践。
  泌阳县地处伏牛山、桐柏山两大山脉交会处,独特的气候使之成为食用菌生产的天然宝地。但受季节温度影响,以香菇为典型的菌类一年只能栽种一季,是香菇产业发展壮大的一大制约。
  为突破“卡脖子”技术,2015年,泌阳县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团队合作,建立国内首家河南真菌研究院士工作站,与当地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推动研究成果熟化转化。
  谋创新就是谋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建站以来,李玉院士团队攻克了全日光栽培黑木耳等8项关键技术,筛选培育出30多个品种,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推动产业科技创新步伐,助力当地食用菌产业走出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日益发展,泌阳县进一步延链补链,大力引进全国食用菌重点龙头企业,着眼补齐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短板,全力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形成了百亿级食用菌产业集群。
  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如今,泌阳县每年种植香菇6000万袋,实现年产值30亿元以上。香菇产业快速发展,食用菌从业人员20多万人。
  “听说这里政策好,有现成的技术,投资产业不用走弯路。”由煤矿产业转型到食用菌产业,泌阳嘉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沁峰表示,来这里投资,对接头部资源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
  以“院士经济”为引擎,推动“才富”变“财富”。泌阳县不仅培育了雨露、玉润等本土食用菌企业做大做强,还吸引了鲜菇坊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带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百亿级食用菌产业集群熠熠生辉。


  特色农业梨园采摘。
  记者 吴胜军 摄


  河南鲜菇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把金针菇装箱。
  记者 吴胜军 摄


  夏南牛原种场母牛喂养。
  记者 吴胜军 摄


  发展林下养殖。
  记者 吴胜军 摄


  风景如画的泌水河公园。
  记者 侯伟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