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21日
微笑
  

□ 张富存


  要说的他,是一个青年。
  他,笔挺笔挺的个子,经常穿一身橄榄绿,不爱说话。一说话时,嘴角上扬,总是面带微笑。一看,就是靠谱的那类。
  认识他,是在庚子年新春疫情防控时我所分包的西平县芦庙乡一个叫老庄村的卡点上。刚开始,卡点还不健全,荒郊野地的,不是缺这,就是少那。虽然时令已过立春,但乍暖还寒的天气,仍不乏风雪的光顾。风雪来袭时,临时搭建的棚子常常被刮得东倒西歪,里面站不住人,大家只得跑到附近一个皮革厂的廊檐下暂避。喝口水,也得跑到村民的家里去烧。天天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工作,又处在疫情肆虐的当下,要是万一发烧感冒,后果不敢想象。
  看着大家住的棚子四面透气、八面透风,连喝杯热水也成了奢侈,他二话没说,没多大会儿,就送来一暖瓶热水。手捧着倒来的一大杯热乎乎的茶水,还没等我说声“谢谢”,他又骑个装得冒尖的三轮车回来。近前才知,三轮车上装的是些绳绳索索之类能加固棚子的材料。这不亚于雪中送炭。没敢耽搁,他就慌忙把拉来的材料从三轮车上卸下,然后绕着棚子,横着,竖着,缠了一圈又缠一圈,再将四角压实,直至确定安全为止。
  想着平日还要办个公、烧个水、充个电啥的,没电咋行啊!只见他和村支书商量了一下,很快,拉了线,扯了电。
  看着这加固一新的棚子,风刮不着,雪砸不住,又有茶香袅袅,到了晚上,温融的灯光把棚子里熨帖得舒舒坦坦,有了些家的味道。
  阳光轻洒的日子,他背起药桶,喷药消毒。要么,他就挥舞起扫把,在阴郁的日子里,为大家迎来一片光明。他就像是一只“青鸟”,深入浅出在这用黎明和暮色皴染的风景里。
  即使到了倦鸟归林的夜晚,他也从不懈怠。这卡点就设在距一个回民村子二里多地的县乡公路上。从这里看,东面是沟,西面是沟,北面还是沟。荆棘丛生处,还有几座坟茔在隐约着,让人很自然就想起了小时候听到的鬼故事。要是胆小的人,值个夜班,说不害怕那是瞎话。于是,他找来村支书,说自己就是前面村子的,近,方便,就包揽了夜间的值班任务。先是卷来铺盖,后又搬来电脑,再后来干脆把炊具也带来了。闲下来时,也浏览浏览全国疫情防控的形势。遇到任务紧急,回不了家,就在这儿动动炊,煮包方便面。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也实实在在。
  当他闲暇时,我就会问他。每次,他总是脸上漾着微微的笑。
  知道他不好意思答我,我也没再好意思去追问。
  只知道他妻子是个护士。有一次,大家正在为口罩紧缺焦急着,只见他打个电话,不一会儿,他的妻子来了,袅袅婷婷,天使般的那样,手里竟然捧着一束粉红粉红的花一样的东西。我想,是迎春的梅花吗?走近一看,是口罩。只听她说:“这是从俺医院里刚买的,你们先用着吧。”然后,也是微微一笑,走了。
  月余之后,因为形势向好发展,防控点一律下沉到各自然村去。此时,他就要走了,另有新的任务等他。
  听说他要走了,不知怎的,我的心里顿觉酸酸的。毕竟我们是战友啊!是战友,就多了一层生死与共的含义在里面,可此刻我还不知道他的名字呢。过意不去,去问了村支书,才知,他叫周启明,本村人,回族,38岁,中共党员,退伍军人,青年志愿者……
  我的眼睛湿润了。
  走时,他望着大家微笑,大家也望着他微笑,更望着卡点上空那面正在高高飘扬的党旗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