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盘工正忙着缝制毛衫。 6月28日,西平县五沟营镇缝盘车间里16名缝盘工正在操作机器,将智能纺织机生产出来的针织片“组装”成一件件毛衫。
在毛纺织行业里,缝盘工是一个特殊工种,也是不能用机器取代的一个关键工种。
“我就是这里的元老。”聊起“缝盘下乡”,性格开朗的陈琴自豪地说,从今年1月份组建缝盘点开始,半年里,她和负责人胡美红一起见证、经历并参与了厂房选址、硬件建设、招工培训、生活保障、疫情防控等工作,也见证了企业从招人难到抢着来的喜人变化。
梁素贞是缝盘车间的老大姐,虽然年龄偏大,但业务能力丝毫不比年轻人逊色。随着技术越来越熟练,她现在一个月能加工近400件产品,加上基本工资,每月收入约3000元。她笑着说:“我才是典型的家门口就业受益人。”
“我一个月也能加工400多件产品,以后随着技术越来越熟练,工作效率会越来越高,工资也会越来越多。”缝盘工吕静自信地说。
笔者采访得知,仅五沟营镇一个缝盘车间,月加工量就达5000件。分布全县14个乡镇(街道)的16个缝盘车间,围绕西平县纺织园区形成一个个“卫星工厂”,大大解决了西平县产业集聚区毛衫企业缝盘加工配比低、用工不足等问题。
目前,西平县不断营造支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就业的良好环境,加大力度推进“缝盘下乡”工作,计划今年年底前打造缝盘点40多个,培训熟练缝盘工不少于2000人。
“开始生产有3个多月了,从不会到熟练,大家都铆着一股劲儿。前段时间县里还专门在这里开了现场观摩会,大家的干劲儿更足了!”胡美红一边检验产品质量,一边接受笔者的采访。
“我们将大力推进‘归雁工程’和‘缝盘下乡’工作,努力打造‘西平缝盘’‘西平金剪子’等劳务品牌,让在外西平籍务工人员感受家乡的魅力,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并带领更多的外地工人扎根西平。”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