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04日
祁兴磊:用倾情守望铸科技荣光
  记者 高君瑞
  属牛,放牛,长在黄牛之乡,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牛劲”,用认定目标不回头的犟牛脾气,他繁育了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催生了产值超过150亿元的牛产业,主持制定了夏南牛国家标准,让夏南牛成为中国主推肉牛品种、河南省的特色产业。
  他就是“夏南牛之父”祁兴磊,共产党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站长、泌阳县夏南牛研究推广中心研究员,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科技工作者。历时21年持续攻关,他主持育成中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夏南牛。如今,夏南牛及其冷冻精液已推广到全国27个省区市,数量1100多万头(剂)。
  作为一名3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祁兴磊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时处处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工作和生活中起到了一个党员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
  1982年,21岁的祁兴磊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毅然回到老家,在泌阳县畜牧兽医工作站当上了一名专业技术干部。白天,祁兴磊和同事们深入乡村了解畜牧业生产情况,为养殖户提供现场指导,传授牲畜养殖和疫病防治技术;晚上,他俯身灯下,潜心钻研学问、充实自己。
  1986年,祁兴磊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与科研团队一起承担了省畜牧局下达的“南阳牛导入夏洛来牛培育肉用新品种”科研项目。
  1988年,省畜牧局把泌阳县确定为“南阳牛导入夏洛来牛培育肉用新品种”项目县,祁兴磊成为项目实施的主持人,同年祁兴磊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为了育种项目顺利实施,祁兴磊常年奔波在全县各改良站点、改良小区和养牛户之间,白天同牛打交道,晚上和同事们打地铺,睡在当时只有几间破瓦房的羊册镇家畜改良站,无论严寒酷暑,不分春夏秋冬,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工作。靠着坚持和恒心,祁兴磊和他的团队培育出了中国第一个肉牛品种——夏南牛,改变了中国没有肉牛品种的历史。
  30年执着坚守,铸就全新夏南牛产业。如今,祁兴磊和他的团队已向全国推广200多万头活体夏南牛、800多万剂夏南牛冻精。夏南牛已成为中国主推肉牛品种、河南省的特色产业,列入国家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是河南省25项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之一。
  在“中国牛城”泌阳县,夏南牛产业产值突破百亿元,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从业人员20万人以上,形成了集育种、种牛繁育、生产育肥、屠宰加工、产品深加工、商贸物流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2015年,祁兴磊光荣当选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9年,祁兴磊被评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2021年,祁兴磊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有颁奖词这样评价他:“你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一路牧歌,唱不尽你辽阔的胸怀;茫茫草原,你把青丝献给风雨;需要探寻一个真理,倾情守望,你把奔波献给远方,去开创生命的荣光。有多少寂寞清苦,胜却人间繁华无数;有多少摸爬滚打,就有多少平凡中的伟大。”
  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祁兴磊,这位有着3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仍然孜孜不倦地奋斗在夏南牛新品系繁育的征程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