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于2021年10月31日至12月26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一行8人,历时近两个月,对全市戏曲表演团体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掌握了较为翔实的资料,摸清了全市戏曲表演团体当前的生存、发展状况。
一、全市戏曲表演团体的发展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文化的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的决策部署,出台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措施。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精神,采取得力措施加强文化建设,推动全市戏曲表演团体快速发展。统计显示,目前全市九县一区现有剧种及稀有剧种共21个,其中豫剧、曲剧、越调为我市三大剧种,罗卷戏、丝弦道、淮河道情、杠天神、四块瓦、铿锵小调为我市6个稀有剧种,其余为外来剧种。全市共有剧团347个,其中豫剧团186个、曲剧团117个、越调剧团27个、其他小剧种17个。市级表演团体1个,县区级表演团体10个,民营表演团体和民间班社336个;从业人员8858人,年演出 8900多场,收入 13980万元,比2010年增长了47.23%;观众达950万人次,比10年前增长了两倍。群众在享受戏剧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身心得到陶冶和提升,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与之相应的是戏剧创作日趋活跃,成果丰硕。近十年间,全市创作大剧本148部、小剧本8部,曲艺作品每年130部,涌现了在河南省叫得响的剧作家周明理和一大批创作新秀。过去,我市排演新剧目多靠选用外地剧本,现在一跃成为剧本创作输出市。
改革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全市民营剧团如雨后春笋,达到336个,是1987年的6倍。上蔡县俊英豫剧团跃居全省民营剧团第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河南省小皇后豫剧团。他们常年活动在郑州郊区,在强手如林中求生存、谋发展。正阳县便民豫剧团因移植革命现代戏《铡刀下的红梅》、创排现代戏《春桃》一鸣惊人,享誉全省。驿城区宏扬豫剧团演艺有限公司参加省级以上大赛荣获“三连冠”,《嫂娘大娘亲娘》《追梦》荣获河南省文华大奖、黄河戏剧节金奖,新创排演的革命现代戏《杨靖宇》获得文化和旅游部文学剧本奖。获奖剧目《嫂娘大娘亲娘》选调河南省人民会堂汇报演出。每年演出400场,年收入300万元左右,成为我市转制剧团的排头兵。平舆县丝弦道传承保护中心创排稀有剧种丝弦道《德孝情》荣获我市第五届戏剧大赛一等奖,参加河南省稀有剧种展演,还应邀进京演出,在业界引起较大反响,成为我市稀有剧种传承保护的佼佼者。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戏剧事业发展如火如荼:2018年,开发区荣获“河南省豫剧之乡”称号;2019年,我市荣获“河南戏曲之乡”称号;省级戏剧大赛连续四届在我市举办,在参加演出的9台节目中,我市共获得金奖、银奖、演出奖197个,不但锤炼了演出队伍,而且厚植了戏剧发展的土壤,一批戏剧名家莅临驻马店召开研讨会,对樊粹庭作为"现代豫剧之父"达成共识,对驻马店戏剧事业的发展给予肯定,提升了驻马店戏剧在全国、全省的地位。戏迷演唱在市、县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市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专家走进农村、社区、机关、学校推广普及并悉心指导戏迷演唱,发展城乡戏迷演唱队伍。2019年,在驻马店市实验中学出现万名学生齐唱豫剧《花木兰》的盛况。在全市公园、广场、林荫河畔、戏剧广角,三五人一群,六七人一班,长年累月,自我组织,自娱自乐,每天有上万群众参加戏迷演唱,不但反映戏剧在我市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形成了群众文化活动亮丽的风景。
通观全市戏曲表演团体的发展现状,成绩与隐忧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二、全市戏曲表演团体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一:团体现状参差不齐。
2012年,我市国有戏曲表演团体体制改革,市豫剧团改为驻马店市演艺中心,汝南县豫剧团改为罗卷戏传承保护中心,平舆县豫剧团改为丝弦道传承保护中心,正阳县豫剧团与县文化馆合并。县区有3家剧团保留事业编制,为文旅局二级机构;有7家交于县国资委,文旅局只做行业管理。与先进市相比,全市戏曲表演院团整体实力弱于之前。
全市九县一区级戏曲表演团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演出队伍稳定,效益较好。如驿城区宏扬豫剧团演艺有限公司,平與县丝弦道传承保护中心。
第二层次:靠自身实力和政府购买演出服务,维持基本生存。如西平柏城演艺公司,在职演艺人员50人,近年来创排传统戏1台、现代戏4台,创排的现代戏《金凤归来》获省第十五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年演出334场,收入160万元。合并到县文化馆的正阳县豫剧团,演艺人员只剩8人,成为事业编制,从事社会公益性演出。
第三层次:“四无”剧团,名存实亡。将剧团改制成国有企业挂靠在县国资委,人员只退不进,剧团无办公地点、无排练厅、无主创人员、无资金更新设备,多年不排演戏。全市7个转制剧团有5个县团属于此类情况,有的甚至处于散伙状态。
问题之二:传承发展隐忧重重。
——人才断代隐忧。近10年来,全市11个国有文艺院团,除市演艺中心培养45名新学员外,其他没进 1人。人才断代已成为我市戏曲表演团体的普遍性问题。
一是演职人员数量达不到要求。文化和旅游部要求县级剧团规模50人,全市10个县级剧团现有人员288人;演职员仅有200人,还差300人。平舆县丝弦道传承保护中心只有9名演员,演出时只能外聘人员。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断代。普遍存在无编剧、无导演、无音乐、无美术、无作曲、无灯光设计等主创人员,缺角少行成为县级剧团的常态。连市演艺中心亦缺武生、旦角、黑头。全市现有演职人员中,副高职称1人、中级职称46人、无职称116人,一级演员只有 3人。市县两级专业创作人员中,能拿笔的只有2人。
三是非专业人员比例过大。如上蔡团37人,非专业人员13人;新蔡团34人,非专业人员13人。
四是演职人员年龄普遍老化。全市10个县级剧团现有演职员200人,其中50岁以上的老艺人91人。8个县级剧团没有30岁以下的演职员,如不充实新人,5年内将有6个剧团退出历史舞台。罗卷戏传承保护中心20年没进新人,4年没有专职团长,演员只剩3人,乐手3人。该中心还享受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优惠政策,只有1名传承人,又年近古稀,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消亡。
——管理机制隐忧。改制后把剧团推向无主管境地,有3个县取消了5年优惠政策延续期,又没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法人制度成了空谈,引发剧团办事难、内部管理难,事业发展无望,工作汇报无人听,排了新戏无人审。有关方面人才管理标准掌控太死,存在剧团有编制却进不了专业人员的现象。
——设备破旧隐忧。多数县级剧团,该落实的政策没落实,留下不少难解问题。除改制时国家配备的舞台车外,需要地方政府匹配的其他设施,如运输车、服饰、音响、道具、灯光等必要设备,财政没有投入,剧团无力购买。台上演员行头衣衫褴褛,台下观众服饰光彩亮丽。此种反差令人尴尬。观众不客气地说:“现在看县剧团的戏,还不如在家玩手机。”
——演出质量隐忧。为应付政府购买演出,取得政府补贴,时常弄虚作假。政府下达演出场次,剧团外聘演员演出,“老戏常演,常演老戏”。10年来,全市仅有13台新戏立于舞台,被4个县团分享,5个县团没创排过新戏。演出走过场,观众不满意。去年春季,竟出现1个团在乡村演出时,只有1名观众的局面。
——法人制度隐忧。有关部门视国有控股转制剧团为无主管单位,甚至认为转制就是注销,注销就是人员“只出不进”,自然消亡。有的抓权不服务,乱换团长,团里人员轮了个遍,越换人心越散。靠政府购买场次演出度日,收入严重不足。为减少演出成本,将政府购买的“惠民演出”放在白天演出,打乱了农民“白天劳作,夜晚看戏”传统习惯。
——生存空间隐忧。剧团生存空间萎缩,走不出县域小天地,演出进入恶性循环怪圈。再也看不到演员练功、练声的场景,业务技能退化,声誉越来越差,活动范围越来越小,生存空间变得狭窄。不懂规矩的人多,管理又上不去,演出时常戴错头饰穿错衣,再也没有了原来的风光。一些演员发牢骚:“光彩照人的县剧团,如今成了没娘孩,想想就让人泄气。”民营剧团本来就营养不良,还不能完全享受到政府的优惠政策,有关方面服务更差,吃、拿、卡、要时有发生,剧团发展举步维艰。
三、破解戏曲表演团体困境的建议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达到社会教育的目的。戏曲事业发展关乎几百万群众的精神生活,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地方文化竞争力的体现。
我市剧团要行稳致远,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实践证明必须“七有”:要有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要有一个良好的演艺环境,要有一个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要有一个敢于创新的法人代表,要有一套健全的行业制度,要有一支行当齐全的演出队伍,要有一个符合演艺市场的运营机制。坚持“政治领团,情感稳团,效益兴团,新戏强团,名角带团,演出富团,制度管团”的科学管理体制。
——切实加强对戏曲表演团体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见》和六部委《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切实担负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加强领导,细化责任,摆上重要位置,贯彻落实到位。虽然文艺院团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但用社会主义文艺占领演出阵地、统领整个文艺舞台的重任不能改变、功能不能削弱。市委、市政府要研究出台支持戏曲表演团体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择重症而施治,抓住人才断代的牛鼻子,选准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破解难题,加快发展。建立健全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和旅游部门负责落实、有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
——加大对戏曲表演团体的支持力度。一是恢复我市11个国有剧团的牌子。对内仍叫XXX演艺责任有限公司或中心,维护院团改革成果。对外恢复原来豫剧团或曲剧团的名号,围绕市场需求,鼓励剧团走出去,求生存,谋发展。“对划入其他文化机构且已撤销建制的县(市、区、旗)属院团,符合条件的要恢复并可核发营业性演出许可证”。二是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市、县政府要支持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提升生产能力,加强管理与业务指导,不断提高其能力与水平,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等。增加政府购买惠民演出场次,加大“送戏下乡”演出力度。加强对公益性演出质量和效益的考核评价。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制定扶持民营文艺团体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民营文艺表演团体积极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竞争。
——加大人才培养选聘力度。一是在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恢复驻马店文化艺术学校。先招戏剧中专班进而发展到大专班。突破年龄限制,放宽招生条件,实施专业特招。每年招生40名戏曲专业学员。采取委培方式,由各县区文化和旅游局、剧团与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委培协议书,毕业后到县剧团或民营团体就业。二是多策并举招揽人才。邀请名团名家名角到县区剧团挂职授艺,或由文化主管部门举办多种类型的戏剧专业培训班。放开剧团选人用人的口子,实行“行业特许”政策,允许剧团自主招收急需的演艺人才,允许剧团名家名角“以师带徒”培养人才。力争用3年至5年时间,使我市戏曲人才队伍有较大改观,形成戏曲行当的梯队匹配,使我市国有文艺表演团队重现辉煌。
——建立健全戏剧表演团体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文艺表演团体功能定位。落实中央文件规定“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强化政策引导、激励和保障,为国有文艺院团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县(市、区、旗)属院团原则上以服务基层群众为主要任务,更多承担政策宣传、公共服务、惠民演出、艺术普及等工作”。“民营表演团体是艺术创作生产的重要力量,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是发展演艺及相关产业的重要生力军”。转制剧团和民营剧团都要创新管理模式和机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选人用人机制、剧目创作机制、剧目营销机制、劳务分配机制、违规惩戒机制等。要一视同仁,共同发展,支持民营剧团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竞争,开展惠民演出。以“待遇诱人,感情引人,制度留人”的方略,激发国有剧团内生动力和民营剧团的创造活力,全力打造本地名团、名剧、名角、名家,不断推动我市戏剧繁荣发展。所有剧团要处理好“奖杯”与“口碑”的关系,允许特邀主创人员,刹住持邀演员之风,为本地演员成长创造条件。对获奖剧目要倡导“一剧双版”,即对外参赛版和群众演出版。
——助力《天中戏剧》复刊。作为我市唯一专业戏曲刊物,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普及戏剧理论、引领戏曲创作、培养戏剧新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此刊已停办多年,是我市戏曲园地一大损失。今后,促进会将与市戏曲研究所合作办好《天中戏曲》杂志,为我市专业及业余戏曲作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习近平在党中央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
全市所有戏曲表演团体都要领会这一讲话精神,紧扣时代脉搏,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守正创新,用情、用力讲好天中故事,力争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舞台新作,为新时代戏剧事业繁荣发展和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出新贡献。
(驻马店市樊粹庭豫剧文化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