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31日
余辉 倾情农业科研 让小花生变身“金豆豆”
记者 李 杨 通讯员 朱伟红


余辉(右一)查看花生生长情况。(资料图片)  
  
  科技之星,闪耀中原。5月30日晚,2021年“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在河南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正阳县花生研究所所长余辉登台领奖,展现了我市科技工作者的风采。
  二十多年来,余辉一直在花生科研和技术推广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他率领课题组相继完成国家、省、市科研项目18项,引进培育花生新品种16个,研发花生高产栽培新技术15项,其中14项获市级以上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在我国县级花生科研系统中名列前茅。
  一片真情报效社会
  余辉是农业战线上的一名老兵,1985年从驻马店农校毕业后在正阳县农业局(现正阳县农业农村局)当一名农业技术员。1997年10月,余辉放弃了晋升的机会,毅然来到正阳县花生研究所工作,这一干就是18年。
  当时,面对正阳县花生品种混杂、低洼易涝影响花生生长等问题,余辉没有被吓倒。1999年4月12日至18日,余辉跑了湖北、江苏、山东、河南4个省,行程近2000公里,向7个科研院所的12位花生专家请教、取经。
  回来后,余辉像着了魔似的,整天穿梭于试验室和实验田之间,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经过无数次试验,不到3年时间,余辉终于筛选出适合正阳县种植的花生新品种4个,研发出以起垄种植为主要内容的高产、优质栽培新技术。
  余辉解决了当地多年来一直未能解决的一些技术难题,为花生产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起垄配套种植技术被国家、省、市农业专家誉为“革命性突破”和“正阳模式”。
  一腔热血倾情科研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出口农产品之一。正阳县作为农业大县,多年来一直保持全国花生生产第一大县的地位。余辉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引进培育出高产、优质的花生新品种,研发出标准化栽培新技术。
  余辉紧紧围绕生产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致力于花生新品种选育、育种技术创新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多少个日日夜夜,余辉吃住在实验田,一门心思沉浸在他的“花生王国”里。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余辉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累累果实。他主持参加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农业农村部成果奖2项、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在国家、省级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6篇,出版论著1部;先后承担国家“948”重大科技攻关、河南省科技攻关等重要研究项目,率领课题组刻苦钻研,研究出的花生起垄配套种植技术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一片赤诚只为大地丰收
  2000年,由于单位科研经费不足,影响了试验项目的正常开展。面对困难,余辉拿出自己的工资,2001年至2003年3年间共垫支14000多元。2003年,余辉又一次放弃了晋升的机会,坚守着自己的科研岗位。
  余辉积极改进良种繁育技术。他主持制定的“正阳花生”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已上升为国家标准;主持制定的正阳花生品种标准、正阳花生良种繁育技术规程,已被批准为地方标准。
  每年7~9月份是花生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余辉却格外繁忙。他带领课题组,紧张奔波在乡村和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和技术咨询。几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正阳县300多个行政村,召开现场观摩会56场次,培训农民、基层技术人员10万余人次。
  多年来,由余辉率领的团队引进选育花生新品种和研发的新技术累计推广587万亩次,增加社会经济效益9亿多元。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余辉依然长期深入田间搞科研、带徒弟,保持着科研人员的勤奋和执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成绩属于过去,我只有倍加珍惜现在,在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做出新的成绩,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给予我的一切。”
人物链接
  余辉,男,汉族,现年50岁,大专学历,正阳县人,1985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7年取得高级农艺师职称,现任正阳县花生研究所所长,兼任正阳县花生协会秘书长。2007年被授予第六批正阳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当选2007年度河南省科技扶贫功臣;2009年、2012年被授予第七批、第八批驻马店市拔尖人才称号;2009年和2010年两度获驻马店市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至2010年被聘请为全国花生生产与质量安全管理专家;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1年6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正阳县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被评为2012年度河南省优秀科技特派员;2021年被评选为“河南最美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