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统泉
小麦赤霉病是驻马店较为常发的一种病害,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害的发生除导致小麦减产外,还会导致小麦赤霉病菌毒素污染,严重危害人畜健康。该病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高温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
一、小麦赤霉病危害
从幼苗到抽穗都会受害,主要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是穗腐。小麦感染赤霉病后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根据田间调查,发生赤霉病的麦田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 50%~60%,甚至绝收。
二、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
赤霉病在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腐烂和穗枯,以穗枯危害最重。常是1~2个小穗被害,有时很多小穗或整穗受害。被害小穗最初在顶部变水渍状,后渐失绿褪色而呈褐色病斑,然后颖壳的合缝处生出一层明显的粉白色霉层(分生孢子)。一个小穗发病后,不但会向上、向下蔓延,危害相邻的小穗,还会伸入穗轴内部,使穗轴变褐坏死,使上部没有发病的小穗因得不到水分而变黄枯死。后期病部出现紫红色粗糙颗粒(子囊壳)。籽粒发病后皱缩干瘪,变为苍白色或紫黑色,有时籽粒表面有粉红色霉层。
三、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候条件
气候因素对小麦赤霉病的影响。前期主要是影响基物上接种体的产生,后期则主要影响病原菌的侵入、扩展和发病。经各地多年统计分析发现,气温不是决定病害流行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小麦拔节期的降雨量、降雨日数、温度、和日照时数才是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小麦抽穗扬花期以后降雨次数少,降雨量小,相对湿度低,日照时数多是构成穗腐发生的主要原因,尤其扬花到乳熟期多雨、高温,穗腐严重。此外穗期多雾、多露也会促进病害发生。
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要以小麦生育期为依据,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首次用药防治,做到齐穗一块防治一块,切不可过早或过迟防治。驻马店大面积首次用药时间集中在4月中旬。高感赤霉病的小麦品种和小麦扬花灌浆期间遇阴雨天气时,要全面用好第二遍药。适期内要抢晴天钻雨隙突击防治,用药后6小时内如遇阴雨天气,雨后要及时补治。
五、选对药剂,有效防治
第一遍用药每亩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5克~40克,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2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5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20克~150克,或40%戊唑·咪鲜胺30克~40克,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40克,或20%氰烯·己唑醇120克,或48%氰烯·戊唑醇40克加水30公斤~40公斤均匀喷雾,可有效防治赤霉病的发生。第二遍用药每亩用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5克~30克,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40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120克,或40%戊唑·咪鲜胺25克~35克,或40%丙硫菌唑·戊唑醇30克,或20%氰烯·己唑醇100克,或48%氰烯·戊唑醇30克加水30公斤~40公斤均匀喷雾。
六、坚持药肥混喷,提高小麦产量
大力推行“一喷三防”技术,在有效防治赤霉病之外,积极做好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等病害的综合防治,在每次防治中,药液中加用磷酸二氢钾或硝酸钾、氨基酸、腐殖酸等可溶性肥料进行混喷,可加快小麦的灌浆速度,提高粒重,同时可增强小麦生长后期的保根护叶防早衰、防干热风、防高温逼熟等能力,确保今年小麦再次获得一个好收成。
(作者系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