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许 静 通讯员 田春雨)偌大的院子里,有的工人在熟练地织渔网,有的工人在装货打包,两台打印机不停运转,一张张快递单持续吐出……4月12日,远近闻名的“淘宝村”西平县专探乡水泉汪村快乐垂钓渔具公司里一派繁忙景象,公司负责人王俊贺操作两台电脑,熟练地在网店上接收渔网渔具订单。短短几个小时,该公司已从网店上收到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200多个订单。
西平县素有“渔网之乡”美誉,渔网编织是传统优势产业,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渊源。随着近些年的发展,该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渔网渔具生产加工基地。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西平县渔网编织这个“老行当”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不少人开启了“触电织网”的创业模式,为渔网渔具产业“云上腾飞”插上翅膀。
专探乡水泉汪村返乡创业青年王俊贺、李闯等陆续尝试着开淘宝店销售渔网渔具,并尝到了新销售模式带来的“甜头”。
“村民网店生意越来越好,有的还学会了直播带货。他们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模式,已转型成为新时代的电商从业者。”水泉汪村村委会主任王连峰说,水泉汪村许多80后、90后“渔户”靠渔网和互联网这两张“网”,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架起了致富的“金桥”,并带动周边村庄网店的兴起。目前,该村有网店近200家,5家网店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2家网店年销售额达800万元,还有20家网店年销售额达100万元。
“水泉汪村的产业发展模式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像它水灵灵的村名一样,正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活水源泉’。”西平县商务局负责人说,为进一步深化O2O模式,充分发挥集群效应,实现渔网渔具产业质与量的飞跃,在水泉汪村西侧,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渔网渔具电商产业园正拔地而起。该产业园占地79.8亩,建设总面积4.35万平方米,是一个集生产、物流、仓储、商贸于一体的大型电子商务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运行后,可入驻企业40多家,容纳3500人就业,年销售额将突破10亿元。目前,已有10余家电商企业入驻。
水泉汪村渔网产业“腾云”而升,只是西平县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互联网+’的大旗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风向标。”西平县主要负责人说,当前该县很多创业者、乡村农民搭乘网络快车,让自家的渔网渔具、针织服装、食品名吃等从偏僻乡村走向全国、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