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06日
市政协“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农业服务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双月协商座谈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
  3月24日,市政协专题召开“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农业服务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双月协商座谈会,凝聚共识,聚焦我市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建言献策。今日本报摘要刊登座谈会主旨发言,敬请关注。

更多委员发言内容请扫码阅读


  

政策支持要素保障 内强素质外塑品牌
努力推动农机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郑玉林

  根据今年初市政协工作安排,农业和农村委今年的协商主题是“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着力提高农业服务现代化专业化水平”。2月以来,我和张新领副主席带领调研组,分赴遂平、汝南和正阳三个县实地调研座谈,发放统计表和调查问卷180份,全面摸排我市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研究对策,为会议的召开做了必要准备。
  一、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成效
  我市坚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努力探索农机行业规模化、规范化、智能化发展的新路径,推动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呈现蓬勃发展的昂扬态势:一是组织规模、服务能力日益提升;二是政策扶持、项目倾斜日益增强;三是示范引领、品牌带动日益有力;四是发展路径、服务模式日益成熟;五是指导监督、系统助力日益精准;六是一举多能、综合效应日益彰显。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实现了农民节本增效;催生了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助力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了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示范;促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保障了粮食安全。
  二、农机合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了提高调研工作的精准度和针对性,我们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并引入了大数据和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对统计报表及问卷调查整理分析,结合走访座谈,反映意见主要集中六个方面:
  (一)各项补贴政策拖欠普遍。由于各县区地方财政资金紧张,导致农机购置补贴兑付迟缓,影响工作的衔接和连续性,使程序规定与实际操作产生矛盾。
  (二)发展资金受限严重。农业企业普遍存在风险高、信用等级缺失等特征,导致他们多数遭遇有效融资渠道少、获得金融支持难度大、自身发展资金需求难以保障等困扰。据调查,当前农机合作社为解决土地流转、购置农机、库棚建设等资金缺口大多在20万元~600万元之间,问卷显示农机合作组织反映发展中资金不足、融资难的占70%以上。
  (三)用地制约日显突出。多数合作社农机库房容量小,没有分拣包装、晾晒存贮等辅助设施,社员只能把车辆停放在自己家中或路边,导致机器折损快和出现安全隐患。调查中仅汝南县下发了为农机联合社解决10亩设施用地的政策,多数农机合作社就便、就近、就住所临时解决。问卷统计显示反映解决设施用地、建设用地难的农机合作组织占75%以上。
  (四)信息化建设尚未破题。市、县农机技术中心尚未建立综合信息化服务平台。为广大农机户提供政策、技术服务方式较为传统;农机合作组织之间信息交流、共享缺乏畅通便捷有效渠道;农机合作组织生产经营中的信息数据采集处理应用尚未引起重视;智能化农机推广利用和传统农机智能化改造才刚起步。问卷显示农机合作组织反映信息不共享的占70%、反映缺乏系统性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占75%。
  (五)内强管理迫在眉睫。一是量小质低、动能不足。调查统计的50家合作社,平均动力3594.23千瓦、平均资金459.79万元、平均利润61.37万元、平均债务103.6万元。二是人才匮乏、管理落后。从调查问卷分析,急需经营管理和农机推广人员的合作社占80%,现有持证财务管理人员的占46%。三是制度不全、自律缺失。“四会”制度和民主管理有名无实,财务管理不规范,业务管理口头约定,缺乏合同意识。
  (六)“小农户经营”与“大农机作业”矛盾尖锐。小农户的碎片化经营,导致土地统一平整治理措施难以落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难以实现高产高效目标。小规模农业生产严重制约了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并由此诱发了许多纠纷和矛盾,不利于土地流转托管规模化经营、不利于大型喷灌设施的利用、不利于智能化植保机械作业、不利于病虫害统防统治、不利于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不利于农药化肥“双控双减”、不利于高标准农业作物示范基地建设、不利于种管节本增效、不利于邻里团结和谐。
  三、进一步促进农机合作组织发展的建议
  (一)摆上更加重要位置。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服务的社会化。农机合作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母体和源头,没有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和繁荣就没有农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绿色化,进而很难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此建议,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机合作组织的培育发展摆到“三农”工作全局上去谋划、去推动、去落实。把农机合作组织的发展纳入“十四五”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村级红旗党支部竞赛考核活动条件;纳入公共财力财政重点倾斜和优先保障范围,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
  (二)加强发展规划指导。调研发现,现有合作社大多是2017年以前发展起来的,之后,因受各方面要素保障制约,新发展的合作社数量较少、势头较弱。建议各县区根据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需求,结合本地农机、土地等资源,制定一个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谋划、规范好农机合作组织的未来发展。做好总量、建设用地、救援维修站点等配套设施建设和农机装备结构调整优化、人才培训培养规划。
  (三)优化支持帮扶政策。一是提高补贴额度,至少保证现有额度不递减;二是优化补贴机种,优先保障粮食、丘陵山区特色农业生产和支持农机农技相结合农业绿色发展及数字化发展所需机具的补贴需要,将更多符合条件的高端、复式、智能产品纳入补贴范围;三是整合补贴项目,建议把农业农村局负责的深耕、能源综合利用项目和农机中心负责的深松项目统一整合到农机中心;四是优先扶优扶强,发展联合社,对外打造品牌,实施品牌化经营;五是加大农机研发投入力度,做强花生机械全链条研发和产业园区建设。
  (四)破解要素保障制约。根据调查问卷综合判断,当前要素保障方面要解决好“五难”。一是破解好土地制约难题,将农机合作组织用地编入国土空间布局规划,落实设施用地管理政策,单列建设用地指标,集中布局建设机房、仓储设施。二是破解好融资难题,创新金融产品(如汝南县的农机手贷);拓宽抵押物范围(如林权、经营权);增强自身实力,抱团开展信用评定;增强涉农担保机构政信担保服务能力;用好农机生产厂方信用担保政策。三是破解好入保难问题。按照中央拓展农业保险服务领域的要求,建议县级政府和当地保险部门认真调查研究农机保险不同于农作物、林木、畜禽保险的特殊性,适应其较高的机损率、事故率、赔付率、综合成本率和环境风险率的特点,创新出农机特色险种产品,并纳入政策性保险补贴范围,采取政府引导支持、保险机构简化程序运作、农机生产厂家协同推动、农机中介组织介入参与等方式,努力扩大农机参保覆盖面,尽早改变数以千万计的农业机械处于无任何保险的“裸奔”状态。四是破解好人才匮乏的难题。加大对新农人的培训培养力度,借助社会组织人才管理内部事务,弹性引进科研院所人才,下派科技人员服务生产一线。五是破解好小农户与大农机对接不畅难题。发挥乡、村两级组织主导作用、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每县搞一个土地规模化经营整村推进试点,推动土地托管、流转服务,提高适度规模经营(“乡、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水平。
  (五)推广有效发展模式。通过调查,未来农机合作社做大做强必须走好合作融合发展的路子。具体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有以下七种:“全程机械化+农事综合服务”模式、“耕种收+植保+救援服务维修+农资配送+仓储”链式发展模式、土地全程托管模式、“土地流转+保底分红+订单农业”模式、“合作社+村组织+村企”模式、“供销社+农业专业合作社+信用社”三社融合模式、天中麦客跨区作业模式。
  (六)提升综合服务监管能力。深化示范合作组织创建活动;规范合作社日常管理,当务之急是规范民主管理、机务管理、财务管理、经营服务和档案数据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制定农机作业标准体系;建立农机作业服务合同调处机制;加强技术培训和新农人职业技能培训;适时创建农机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
  我们深信有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有相关部门有效的要素保障,有农机系统前瞻快捷的引导服务,有示范合作社的典型示范带动,我市农机事业一定会呈现更加朝气蓬勃的发展局面,为全面实现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再添炫丽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