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31日
莫让标准化规范化沦为形式化

□ 李丹丹


  近日,笔者看到这样两则新闻:某地要求在农村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不顾在家人口实际数量少且多为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现实,僵硬地要求“志愿者注册人数要在户籍人口的10%以上”,为了达到注册标准,基层干部不得不挨家挨户找人挂名;某农贸市场为了提升精细化管理成效,执法人员拉着直线检查摊位上菜品是否摆放整齐,为了做到整齐划一,甚至连鲜带鱼也要一刀剪齐。如此规定,看起来挺严格、挺精细,经过探究就会发现,这些编出来的虚功、摆出来的假象正是形式主义的表现。
  标准化和规范化作为加强科学管理、推进工作提质增效的重要手段,本无可厚非。然而,在一些领导眼中,规范越具体、标准越细,才越能体现工作态度认真,评价业绩时才越简单直接。在具体工作中,一些地方更是将量化考核视为最简单、最方便的“万能法宝”,对标准和规范进行不切实际的层层加码或叠床架屋的繁复设计,甚至一些很难量化的工作也要变着法子量化。于是,在落实工作求“靓”的导向下,基层不得不为了迎合量化考核而重心倒置,一些干部将主要精力放在填表写材料和保留有图有真相的工作痕迹上、放在认认真真走形式提升标准和规范上,实打实的工作反而成了次要的。殊不知,这种重“形”不重“实”、重“痕”不重“绩”的标准和规范早已走了形、变了味,成了做虚功的手段、假负责的外衣,沦为精致的形式主义。
  形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好的形式是实现目标的必备条件,我们要办好事情、推动工作,是需要采取一定形式的。然而,如果过分强调或夸大形式,偏离或脱离实际内容,仅在形式上做文章,就会使形式成为形式主义。对于只顾形式不顾内容、只顾表面好看不管效果好坏的形式主义,我们必须时刻擦亮眼睛、保持警惕、坚决反对。
  形式主义具有多样性和变异性,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对其花样百出的“形式创新”保持高度警惕。过度标准化和规范化,将心思全花在“描眉画眼”上,一味追求“看上去很美”的表象,实则是形式主义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形式主义往往打着“精细管理”“绣花功夫”的幌子,经过“美颜”修饰,更加“精致”,更具迷惑性。
  根治形式主义,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既紧盯老问题,又注意新表现。穿上标准化和规范化“马甲”的形式主义更具隐秘性和欺骗性,危害性极大。为了达到所谓的标准和规范,基层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无形中助长“重虚不重实”的政绩评判导向,严重影响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有损政府部门公信力和党员干部务实担当的形象。
  基层情况千差万别,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要讲科学、重实际。如果不考虑具体实际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管所有,不仅无法保证考评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而且不利于以考核激励机制激发基层活力和创造力。只有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对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多一些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少一些简单而来的“拍脑门”决策,才能真正让标准和规范成为基层工作的有力抓手、有效约束,让抓工作干事业“走形”更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