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40年“南繁”做强农业“芯片”
市农科院“科技候鸟”演绎育种神话
40年来,该院先后选育出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审(鉴)定的新品种40个,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多项,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000亿元
本报讯(记者 张 朝)12月19日,临近冬至,北方已寒气逼人,而在2000公里之外的海南繁育试验田,来自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的姜俊却身穿短袖,在田间挥汗如雨,潜心蔬菜研究。
“每年9月到次年5月,我都会和20多位同事来到海南,围绕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在基地采光育种,下田做试验。”姜俊说。
北方农业科研工作者为何千里迢迢到海南做科学研究?“海南是我国有名的‘天然大温室’,利用这里特殊的气候进行育种,可有效提升种苗质量,同时还可缩短育种时间。”市农科院院长孟祥锋介绍,“每年我们都会将夏季农作物的育种材料,经秋季育苗后,在冬季送到海南等亚热带或热带地区繁殖和选育,这样一年可繁育2至3代,这种做法也被称为‘南繁’。”
1981年,市农科院开始进行“南繁”工作,当年仅有0.3亩试验田。如今,在海南省三亚市郊建立了50多亩的现代化试验田。像姜俊一样,市农科院的许多专家每年在海南基地种植玉米、花生、大豆、芝麻以及茄子、辣椒、番茄、丝瓜等种苗2000多份,进行科学研究。
“通过添加杂交、杂交聚合、生态筛选、抗性筛选等技术,再结合单倍体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培育一批综合性状优异、抗病及耐低温弱光的新品种材料。”孟祥锋说。40年来,通过“南繁”育种,市农科院先后选育出通过国家或河南省审(鉴)定的新品种40个,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10多项。
姜俊很看重“南繁”工作,每年都像候鸟一样准时到海南基地进行育种科研。“种子是农业之母,也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要切实解决好种源‘卡脖子’问题,加快种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姜俊在试验记录本的扉页上这样写着。
如今,通过“南繁”这项科技引擎,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种类更多、质量更优、销路更畅、效益更好,满足了城乡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助力我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开展“南繁”工作40年来,市农科院培育的农作物新品种辐射全国各地,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超过1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