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公布了首批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名单。驻马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系统的时运现获得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四十六年不改初心 立足舞台服务人民
记者 王晓晶
在时运现的办公室里,一把老藤椅,早已破旧不堪,几处开裂的窟窿不知被缝补了多少遍。从1997年走上领导岗位,这把藤椅就一直陪伴着时运现。
重压之下求发展
日前,学习贯彻市五次党代会精神文化惠民活动在泌阳县双庙街乡前桑盘村举行。驻马店市演艺中心(原驻马店市豫剧团)的演员精心排演的古装经典大戏轮番上演,为群众带来丰盛的戏曲艺术盛宴。与以往不同的是,参加此次文化惠民活动的主力军是市演艺中心2021届戏曲毕业班的45名年轻演员。谁能想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豫剧团职工基本工资都难以发放,人员流失严重。
1997年,驻马店市戏剧事业进入寒冬期,时运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样找市场、谋发展、出精品剧目,摆在了他的面前。不等、不靠、不要,时运现四处筹措,亲戚、朋友被他借了个遍,带头交上了东拼西凑的8万元。他的这种敢干、敢闯、敢拼的精神被大家看在眼里,一致推选为团长。时运现发誓不辜负大家的信任,一定要闯出名堂,让市豫剧团的名字响起来。
打铁还需自身硬,先强身再下海。时运现从制度建设、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手,提升剧团实力。他多次自费到郑州、许昌、北京等地,找编剧、请导演,使当时总投资16万元的原创现代豫剧《抢来的警官》顺利搬上舞台。这台歌颂公安英模刘文功的艺术精品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并参加河南省第八届戏剧大赛一举夺金,两次进京演出,获省“五个一”工程奖,还被拍成戏剧电影。党的十八大后,时运现带领广大演职人员把握时代脉搏,相继推出抗日名剧《国魂》、廉政豫剧《陈蕃》、宣传驻马店市历史和文化剧目《皇家驿站》,以及弘扬现代豫剧之父的豫剧《樊粹庭》等精品力作,分别获得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2005年,他所带领的驻马店市演艺中心被文化和旅游部、组织部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坚守初心铸辉煌
党的十九大后,市演艺中心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积极落实党的惠民政策,每年坚持送戏下乡350多场次,平均惠及观众30万人次,实现年收入300多万元,在确保党的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的同时,也切实提高了广大演职人员的收入,增强了他们的发展信心。
为推动驻马店市戏曲事业繁荣发展,在各级领导及有关部门全力支持下,时运现多次到省文旅厅(原省文化厅)、省文联、省戏剧家协会等单位,恳请他们将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赛事放在驻马店举办。经过他的多方奔走,河南省“红梅奖”大赛、河南省戏剧大赛多次在驻马店成功举办,“黄河杯”戏剧节永久落户驻马店。这些赛事的引进,为驻马店戏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创建“戏曲之乡”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多年来,他坚守自己的初心,先后带领剧团演职人员演话剧、开戏曲茶座,远赴深圳、湖北等地演出谋生。为让全市群众欣赏到高水准的戏曲演出,他带领团队披星戴月、风雨无阻,走遍全市各个乡镇,群众都亲切称他为“老时团长”。为写好一个剧本,他与编剧、演员一起扎根基层,体验生活;为了排出一部精品,他不厌其烦到郑州、西安、北京等地,请专家、问导演,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由于他的积极奔走,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豫剧现代戏《樊粹庭》在经过30多次的修改讨论后,在今年的河南省第十五届戏剧大赛开幕式上演。为助力脱贫攻坚工作,2012年以来,他每年都组织剧团免费到全市各贫困县、贫困村义务演出上百场次。由于条件差,他经常与演职人员一起风餐露宿,饿了啃干馍、渴了喝井水、累了困了挤在舞台车角落里躺一会儿。他被大家亲切称为文化界的“老黄牛”。
专注成就品质,坚守铸就辉煌。近年来,由市演艺中心编排或支持的豫剧《抢来的警官》《陈藩》《皇家驿站》《追梦》《大娘 嫂娘 亲娘》等分别赴省、进京演出,在业内引起强烈反响。时运现先后获得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驻马店市劳动模范等称号。
面对荣誉,时运现和驻马店市演艺中心全体演职人员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益求精、敢打敢拼的优良传统,开创驻马店市戏曲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