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22日
“十抓十促”守底线
——我市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综述
  

记者 陈 诚 通讯员 聂海博 陈苏衡

  今年以来,我市紧盯全年目标任务,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强化措施、主动作为,以“十抓十促”巩固提升活动为抓手,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奠定坚实基础。
  抓动态监测促基础巩固。按照“一手抓动态监测,一手抓分类扶持”防返贫工作思路,加强对监测对象识别纳入,灵活用好各类扶持政策,因人而异实施帮扶,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抓政策落实促三个保障。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认真梳理细化巩固期脱贫户、监测户享受政策清单,全面排查民政、就业、教育、医疗、住房、金融、安全饮水等方面政策落实情况,确保政策落实落细、群众应享尽享。
  抓项目建设促资金投入。充分发挥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调度机制作用,对各县区项目进展、资金拨付等情况进行周排名、周调度,强力推动工作落实。目前,全市已竣工衔接资金项目1245个,竣工率90.61%;已拨付衔接资金15.61亿元,拨付率81%。
  抓资产管理促效益发挥。按照“四张清单”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建立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制度清单、效益清单“四张清单”制度,摸清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家底,确保公益性资产长期发挥效益、经营性资产持续增收增产,保障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目前,全市共确权登记资产 142.42亿元,共确权到村121.71亿元,占比达85.46%。
  抓产业就业促群众增收。继续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发挥原有带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帮扶基地作用,优化调整利益联结方式,带动更多群众融入产业链,实现持续稳定增收。积极拓展就业渠道、保持乡村公益性岗位规模总体稳定,及时帮助无法外出务工的脱贫群众和监测对象就近就地就业。今年以来,全市实施产业项目1056个,实现16.39万户脱贫群众户均稳定增收2400元以上;549个扶贫车间,累计带动 4964 名脱贫群众人均增收1800元以上;实现监测对象及脱贫人口转移就业20.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7851个,有效满足监测对象和脱贫群众务工需求。
  抓档案资料促规范提升。召开全市档案资料管理现场会,对档案资料进行规范,目前全市有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行政村(居委会)全部做到“五个有”,即每村有一面“暖心墙”、一套档卡资料、一套“户说明”、一条巩固脱贫成果宣传标语、每户有“明白纸”,提高脱贫户的满意度。
  抓环境整治促村貌提升。坚持以“四美乡村”“四美庭院”示范创建为抓手,统筹推动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全面整治农村村容村貌、户容户貌,切实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面貌。
  抓问题整改促工作落实。聚焦国家暗访、省调研监测及市级调研发现的问题,分门别类建好问题台账,明确整改单位、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完成时限,实行销号式管理。同时,深挖细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建立健全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坚决杜绝老问题反复出现。目前,国家暗访和省调研监测反馈我市的4条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改。
  抓信访舆情促社会稳定。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动,对受理的各类信访问题及时督办查办,最大限度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加大涉贫网络舆情监测力度,开展常态化监测预警,全力消除涉贫舆情负面影响。今年以来,全市共接收各类有效信访97件,目前已全部办结,办结率100%。
  抓干部作风促民心向党。持续深入开展好干部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大对干部作风问题的查处力度,强化以案促改,全方位压实责任、传导压力,确保干部队伍风清气正。今年以来,市纪委、“两办”督查室、市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已开展各类督查暗访31次,倒逼各级各部门压实工作责任,落实落细政策措施,切实解决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