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新春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一个朝代,由于种种原因,今天驻马店所辖县区在朝为官的文人留下姓名和宦迹的并不多,赵子温便是其中一位。赵子温,上蔡县人,名不详,字子温。据元无锡人王寔《代赵彦升送程默林归江东序》记载,赵子温起家吏掾,家居京口。至正六年秋以刑部掾属在家等待分配新的工作时,王寔作为名人秦裕之儿子的老师也在京口。赵子温与秦裕之共事多年,是好友。因为居处临近,且都是文化人,没事的时候,赵子温便常到王寔的书斋听雨斋谈诗论文,成了朋友。王寔评价他“蹇蹇之节,侃侃之言,直与立朝忠义相契,真有元之元气,忠孝之标准也”。
此后,赵子温北上大都,历任参议中书省事、辽阳参政、南行台侍御史,直到至正十一年卒于浙东廉访使任上,王寔称人“咸以位不满德为恨”。赵子温一家从祖父起长期居住在京口,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赵彦升本想扶柩回上蔡老家,奈何当时兵荒马乱,远望家山,贫不能往,只得在当地相地而葬,将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一起安葬在京口鹤林关磨笄山之原。
赵子温能诗善文。元末明初著名学者、文学家唐桂芳《为善堂记》记载:“至正初,天下极治,人才项背相望。大名昭焯如达兼善(泰不华)、赵子温、秦裕之兄弟、乌克逊旺沁、道童公仅六人。”这几人中,达兼善是蒙古族,名达普化或台哈布哈,御赐汉名泰不华,字兼善,号白野,至治辛酉科状元,官至浙东宣慰元帅、台州路达鲁花赤,没于王事,追赠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谥忠介。乌克逊旺沁即乌古孙良桢,字幹卿,女真族人,历官婺州武义县尹、漳州路推官、延平路判官、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参议中书省事;至正十一年(1351年),拜治书侍御史,升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至正十四年,迁淮南行省左丞,跟随太师脱脱镇压高邮张士诚起义;至正十八年,升中书右丞,兼大司农,病死。《元史》其“资器绝人,好读书”“有诗文奏议凡若干卷,藏于家”。道童《元史》有传,高昌人,自号石岩。以世冑入仕,授直省舍人,历官清显,素负能名。调信州路总管,移平江,皆以政称。至正元年,迁大都路达鲁花赤,出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寻召参政中书,顷之,又出为江浙行省右丞,遂升本省平章政事。至正十一年,诏仍以平章政事行省江西。道童素不知兵事,面对土寇蜂起,仓皇无措。后来在左右司郎中普颜不花,以及致仕居江州的汝宁人章伯颜帮助下,守卫江州城有功,加大司徒、开府,仍赐龙衣御酒。至正十八年夏四月,陈友谅复攻江西,道童退保抚州路,战败身死,朝廷赐谥号忠烈。秦裕之兄弟事迹不详,元柳贯《待制集》卷五有《送秦裕之左司赴福建廉使》诗,元汪泽民、张师愚编纂的《宛陵群英集》卷二有《赠江东照磨秦裕之应南台掾史之辟》。可以看出,他的宦迹与赵子温类同,且与以上众人多有交集。尚衍斌、封渊在《民族交融与文本书写——以道童事迹及<元史·道童传>为案例》(文载《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一文称:“唐桂芳之所以把以上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五位才俊与道童并列,说明他们都是崇尚儒学之人。”
唐桂芳《白云集》收录两首《送赵按察使》。按察使是明朝的说法,就是元朝的肃政廉访使。他在《为善堂记》也说“幹卿与予善,所以于诸公相知最深”,是赵子温的朋友。这两首《送赵按察使》是送给终于浙东廉访使任上的赵子温的。这两首诗一见于《白云集》卷一:
光芒使星动,客赋金陵行。老马解离别,迎风忽悲鸣。刀笔擅高识,霜台著芳名。昔来阳鸟集,今归春蚕生。折此河上柳,因之感多情。
另一首见卷三:
人才产吴楚,吏术见萧曹。肯厌驱驰倦,应夸赞画劳。秋霜飞健笔,夜雨湿征袍。回首金陵道,春光醉碧桃。
从刀笔吏到巡视一方的廉访使,赵子温在素轻汉人的元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方大员。王寔说他“因切观公为诗若文”“仆敛衽承教而敬畏焉”,说赵子温写过不少诗文。可惜无只言片语流传,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