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看全文
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韩 洁 叶 前 徐 扬
走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世界,在求解“中国之谜”——中国经济为何能迎难而上实现一个又一个新跨越?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这一重大战略判断,道出了一个重要答案: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历史主动,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时代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一把金钥匙。
审天下之时,度天下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把中国经济发展放到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和全球视野中来观察和谋划,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中国经济厚植基础、突破关键、赢得未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擘画了到21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看当下,中国经济以势待时,以时取势;看长远,中国经济厚积成势,势不可挡。
时与势在奋斗的中国,在坚韧的中国,在前进的中国。中国经济长风万里,光明在前!
动力之源以科技自立自强谋强国竞争新优势
民族复兴,根本在创新。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13年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
彼时,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走到了一个关键当口。一方面,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
中国经济往何处去?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察大势、谋全局,作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决策,这事关中国未来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
——识变:创新是第一动力,引领中国经济长远发展。
2021量子产业大会传来新进展:人们在头发丝直径几万分之一的细微处感受磁场强弱……在此之前,《自然》杂志刊文,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中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
量子科技的重大突破,是中国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创新指数升至世界第12位。
从高校科研院所到企业车间,从国家实验室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深入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在上海张江科学城,总书记希冀科技工作者“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
在广东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书记勉励企业“要有志气和骨气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实力”。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正是中国创新发展的路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