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10月1日,人们在北京长安街西单路口“喜迎冬奥”主题花坛前拍照留影。新华社记者 李 贺 摄
红色旅游厚植家国情怀,线上线下消费持续火爆,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国庆假期,神州大地勾勒出一幅幅欢乐祥和、富足兴旺的美好画面。
无论是回家团圆还是拥抱“诗和远方”,无论是感受传统文化还是新兴经济魅力,活力四射的假日经济背后,呈现的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
“诗和远方”:旅游消费亮点不断
“流动中国”,畅通而有序,旅游消费亮点不断。
今年国庆假期,曾因疫情关停全市所有景区近一个月的湖南张家界,迎来恢复开放后的首个黄金周。
张家界市文化旅游广电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张家界市等级景区景点均已开放,全部采取“限量、预约、错峰”措施,安装了“疫情防控健康通道”检测设备,各个景区接待游客量均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75%。
在保证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这个黄金周,不少热门景区及城市地标人流涌动,尽展“流动中国”的生机与活力。
在四川三星堆博物馆,游客呈爆发式增长,门票连续多日销售一空;在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连续多日达到4.1万人次的最高承载量;北京环球影城、上海迪士尼乐园内,热门项目等待时间普遍超过2小时……
有统计预测,今年国庆假期全国国内游人次将达6.5亿,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以上。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交通运输部门预计共发送旅客超4亿人次。
这是恰逢建党一百周年的国庆黄金周,红色景区迎来“打卡热”——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橘子洲青年毛泽东头像前人头攒动,一位来自广州的“90后”游客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沁园春·长沙》,他对记者说,来长沙之前,就想着一定要“打卡”橘子洲,实地感受革命者们“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壮志豪情。
这个假期,话题“这才是国庆该去的地方”登上微博热搜。从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到嘉兴南湖红船,从革命老区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无数游客选择去追寻心中的那一抹“中国红”。
据统计,假期首日,广州15家红色景区接待游客超7万人次;假期前三天,井冈山景区接待游客13.05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9.66%……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第一个国庆黄金周,绿色乡村游“圈粉”无数——
达东村位于拉萨近郊,这里交通便利、风光秀美,被誉为拉萨“最美乡村”,是西藏自治区首批绿色旅游示范基地。“入秋后,天气转凉,村里的温泉民宿,已经预订到节后了。”达东村乡村旅游项目经理多明兰介绍,国庆前三天,全村共接待游客约1900人次,其中本地游客占80%左右。
飞猪数据显示,假期前三天,乡村民宿订单量环比上月增长超560%,增速超过酒店。
“买买买”:线上线下人气爆棚
购物,是黄金周消费的永恒主题。2021国庆黄金周,“买买买”既展现了消费复苏的活力,又透露出新的消费动向和趋势。
夜幕降临,灯光闪烁。在北京一处露天集市的网红咖啡调制现场,表演者的演奏引来“逛集”的年轻人纷纷拍照留念。
这是朝阳大悦城广场举办的“2021青年理想生活节”的一幕。汉服歌舞秀、即兴戏剧表演、草地弹唱……打造 300 平方米城市露营区,容纳咖啡精酿、烟火小吃、潮玩文创等特色活动,消费体验与社交空间巧妙融合,这里成为不少年轻人的国庆“打卡地”。
国庆首日,银泰百货位于多个城市的门店客流大增,同比上涨超过20%,大悦城北京大区商业总销售额超过6000万元,同比增长37%,总客流同比增长38%。
夜色之下,长沙“夜经济”最集中的五一商圈,大街小巷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网红”奶茶店每隔二三十米就有一家,堪称“同街竞技”“遍地开花”,门口排起长队,年轻人三五成群前来“打卡”。
线下消费火热,线上消费也势头不减、新意十足。
本地游、周边游火爆,新玩法带动新消费。部分电商平台数据显示,自驾游带动了车载电饭煲销量环比增长近20%。露营类、冲浪类、垂钓类商品销售增长明显。
同时,品质化、个性化消费特色更加凸显。京东相关数据显示,国庆期间,消费占比前五大类商品分别为家用电器、电脑办公、手机通讯、食品饮料和数码产品。其中,北京、上海等地扫地机器人交易额同比增长超三成。北京、广州等地健康监测类智能设备交易额同比增长超2倍。
消费升级不仅体现在城市,还有乡村,购买进口货和个性化产品成为越来越多“小镇青年”的选择。天猫国际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四五线以下城市及农村地区的进口消费增速高于一二线城市,部分乡镇、农村进口消费同比增长超过55%。
无论是线下客流量增加,还是线上订单大涨,背后是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下人们消费信心的进一步增强。美团数据显示,综合餐饮、住宿、旅游、娱乐、出行等业务消费数据来看,今年国庆期间总消费额同比上涨约三成,比2019年同期上涨51.6%。
扫码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