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书记鲍常勇(前左三)等领导深入汝南县观摩重点项目建设。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跃勇(右二)在汝南县听取项目建设进展情况汇报。
汝南县委书记李卫明(左三),汝南县委副书记、县长杜娟(右一)深入企业现场办公,解决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
信念食品生产的粉条等产品产销两旺。
信念食品生产的粉条等产品产销两旺。
千年古县焕发新机。
汝南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辖18个乡镇(街道)、282个村(居)委会,土地总面积15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万亩,人口90万。
汝南古属豫州,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称。春秋战国建制,汉时为郡,北魏置县,唐朝属州,明清设府,民国设专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千年古县”“中国梁祝之乡”“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
汝南自古英才辈出,英贤云集。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率60万大军伐楚,曾屯兵于汝南;刘备曾来汝南领过豫州牧;中唐时期太子太师、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为宣诏叛臣李希烈而殉难于龙兴寺,留下了珍贵的“天中山”遗墨;唐朝后期,李愬雪夜袭蔡州的平淮西之战就发生于此;金朝末年,金哀宗曾建行宫于后龙亭。汝南自古就有“汝颖多奇士”之称,两汉时期和明朝万历年间,曾两度出现“汝半朝”的辉煌(即朝中重臣一半以上是汝南人);桓宽、范缜、王桀、张勋、许劭、许靖等古代名士均以儒学、忠诚、信义而流芳;西晋名将周浚、抗倭名将卢镗、光禄卿李本固、户部尚书李宗延、兵部尚书傅振商、“振威将军”赵云鹏等因治国安邦而载入史册。
汝南文物古迹众多,文化璀璨。县域内有据可考的文化遗址古迹120多处,其中,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遗存有3000年前周公营洛建表测影的遗址、天下最小的山——天中山;保存完好的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悟颖塔;始于宋代,经明代、清代600多年的营建,形成的豫南著名古园林景观小南海及复建后的南海禅寺,已成为亚洲最大的佛教圣地;有全国最大的平原人工水库——宿鸭湖;有千古绝唱的梁祝爱情故事的发源地梁祝故里;有西汉名士费长房遇仙处壶仙观,牛皋大战金兵、金帅兀术败于马下的宋金古战场遗址“兀术落”等遗址。这里诞生了以董永遇仙、梁祝爱情为代表的孝悌爱情文化,以“范(式)张(劭)鸡黍相会”为代表的诚信文化。由本土诞生的卷戏与外来流入的罗戏相互融合形成的罗卷戏,2008年被纳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1989年汝南县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1995年以来连续26年蝉联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2005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梁祝之乡”,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组织命名为“千年古县”。
汝南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北依汝水,南临江淮,自古“负山面淮、控扼颖蔡,”是中原地区通往江淮的战略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所。现在西临京广铁路、京广高铁、京港澳高速、107国道,东接大广高速,328国道和230国道交汇于县城,新阳高速公路东西横贯全境,南北纵线的安罗高速正在建设。
汝南有物产丰富的农业资源。盛产小麦、花生、玉米、大豆、芝麻等,特色农业以花生、花木、蔬菜、畜牧、水产为主。常年粮食产量9.8亿公斤,油料产量1.2亿公斤,水产品3.65万吨,年出栏生猪120万头,蔬菜114万吨,素有豫南“粮油鱼米之乡”的美誉。先后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河南省渔业生产十强县,2019年被中国渔业协会命名为“中国渔都”。
近年来,汝南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河南时重要讲话精神,以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为根本,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改革创新、苦干巧干,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全县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粮食综合产能迈上新台阶
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落实“藏粮于地”。“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1.7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3%。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102.45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06万亩,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工程,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17亿斤以上。深入落实“藏粮于技”,累计投入4800多万元,连续三年实施小麦重大病虫害全域统防统治,夏粮实现“十六连丰”,2020年粮食产量达8.4亿公斤,总产、单产稳步提升。持续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全县秋作物粮经比达到4:6。大力推进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积极推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切实保障粮食质量。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9%,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5%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大力推进“六高六化”,优质花生、优质果蔬、优质生猪、优质花木、优质水产、农机服务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全县优质花生种植面积从2016年的50万亩发展到80万亩,规模、质量、效益同步大幅提升。优质蔬菜常年复种面积稳定在25万亩、产量114万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分别达1.3万座、2.2万座,效益不断提升,省级现代农业(番茄)产业园创建通过评审。全县生猪年出栏持续稳定在60万头,连续13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称号;天康宏展循环农业生态园、东方希望50万头现代化生猪养殖全产业链项目进展顺利,有力带动全县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优质花木常年种植10多万亩,花木经纪人足迹遍布全国,汝南花木品牌更加响亮。全县水产宜养面积达19.56万亩、产量达3.65万吨,标准化养殖面积达12万亩,被命名为“中国渔都”,成功创建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农机跨区服务持续发展,2020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51.5万千瓦,农用拖拉机保有量5.39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263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14515台(其中履带式收割机12806台),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31.6亿元(其中农机跨区作业收入22.45亿元),全国近1/7跨区作业稻麦收割机来自汝南“,天中麦客”品牌盛誉全国。
农业新业态获得新提升
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100家,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龙头企业、示范社、家庭农场115家,市级以上产业化集群6家,有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益农信息社行政村全覆盖,引进“天猫优品”“金雀汇”等知名电商企业打造“农商智慧城”综合服务平台,打破农产品消费的地域边界;推进农业产业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老君庙特色小镇、小方村“旅游+生态+”等初具雏形;持续做大做强产业品牌“,宿鸭湖鳙鱼“”红罗山五彩花生“”汝南雪松”“麦草画“”天中麦客”“宿鸭湖鸭蛋”等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通过评审。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全县获得认证的无公害产地2个、无公害农产品17个、绿色产品8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汝南县宿鸭湖鳙鱼被授予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在96%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在97%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率在86%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
农民生活更加幸福
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6.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886个,全县10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2283户77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金雀爱心购”电商精准扶贫、农村敬老院升级改造、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互联网+分级诊疗”、水利扶贫、交通扶贫等亮点工作被国家、省、市推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81元,同比增长5.5%,是“十二五”末的1.5倍,年均增长8.4%。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累计新改、扩建农村中小学校299所,每个乡镇都有一所规模公办中心幼儿园、寄宿制学校,全县学前3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3.5%,义务教育净入学率达100%,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健康县城创建扎实推进,新妇幼保健院建成投用、县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完成,县人民医院通过“二甲”评审,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有序推进,全县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建成并完成升级改造,“互联网+分级诊疗+签约医生服务”深入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慢性病签约服务率、30种重大疾病农村贫困人口患者救治率均达100%,持续实施妇女“两癌”筛查、新生儿免费“两筛”,惠及5.4万人。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图书馆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村级文化服务中心、“百姓文化云”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第三届中国农民电影节、全省第十三届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柔力球交流活动在该县召开。扫黑除恶纵深推进“,一村(居)一干警一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三亲自”信访工作法被全面推广“,五老”(农村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村医)协会作用充分发挥,古塔街道司法所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司法所、宿鸭湖街道十里铺社区被司法部、民政部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基层治理效能不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汝南县将认真贯彻省委工作会议和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借助第二十四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在驻马店市召开的东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全面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努力建设工业强县、文旅名县、生态美县和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在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策 划 王文斌 统 筹 刘 珊 文 字 闫海峰 王朝朝 付忠于图 片 付忠于 王砖头 张 萌